盖然性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
高度盖然性,即根据事物发展的高度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认识方法,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
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是我国对
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明确规定。
第三,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正义。高度盖然性标准可以充分调动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积极
能动性,同时亦能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平等的机会。
第四,有助于民事关系的及时稳定。如果将证明的标准定得过高,会导致真伪不明案件的增多,使许多
民事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相关的民事关系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5)
高度盖然性原理证明标准仍然要求最终认定的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一条完整的
证据链,得出的证明结论。
在民事证据上,英美法国家热衷于一种“盖然性占优势”的标准,这无疑与英美法当事人的举证活动以及对抗辩论不无关系。因为,在作为一种“盖然性占优势”的
诉讼证明模式下,法官(或者事实审理者)是处于更为超然、消极的地位,由当事人通过积极地提供和展示各种证据以便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在双方的激烈对决之下,有时双方在证据上的对抗结果显得势均力敌,在证明效果上并没有达到“盖然性占优势”的程度。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负有
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在
诉讼终结时仍说服不了事实审理者,那么将承受不利的裁判后果。这种后果与“盖然性占优势”的标准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一种“盖然性”的例外。因此,在英美
证据法上,所谓的“盖然性占优势”标准主要是使负有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必须向事实审理者承担说明责任,只要当事人通过庭审活动中的举证、质证和辩论活动,使得事实审理者在
心证上形成对该方当事人事实主张更趋相信上的较大倾斜,那么,该方当事人的
举证负担即告卸除。因此,英美法上的
盖然性规则的出发点,是完全站在与双方当事人都保持相对距离,由一方当事人驳倒另一方当事人,进而使事实审理者不得不倾向于接受一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而又不得不排除另一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它是从一方当事人在举证效果上处于一种优势,而相对一方当事人的举证效果处于一种劣势,这种力量对比明显悬殊的情形下所形成的一种盖然性的标准模式。
与英美法明显不同的是,
大陆法系在
诉讼证明上主张“
高度盖然性”,这种标准模式的产生并非必须以当事人的激烈对抗为前提,而恰恰相反的是,当事人在庭审前准备证据以及庭审中的质证活动常常处于法官的
职权控制之下,在庭审活动中主要是由法官依职权进行证据调查活动,从调查的结果上形成
内心确信的基础。因此,在
大陆法中,由于当事人的对抗并不激烈,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并非完全着眼于双方当事人通过证据来加以攻击与防御,从而使一方以优势的明显效果而使事实自动显露出来,而主要是由法官通过对各种证据的调查、庭审活动的开展所直接形成的一种心证,当这种
心证在内心深处达到相当高度时,便促使法官对某一案件事实加以认定。因此,在大陆法中这种“盖然性”规则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内在性,更强调审判活动的
实体公正。而英美法的“盖然性”规则则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外在性,以便有章可循,从而突出表现审判活动的程序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