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尾镇,隶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地处
仙游县东南部,莆田市木兰溪中游,东与城厢区
华亭镇、
常太镇接壤,南与
郊尾镇毗邻,西邻赖店镇、城南街道,北接榜头镇。行政区域面积70.2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盖尾镇
户籍人口有107389人。
历史沿革
唐、宋、元、明、清时期,属仙游县唐安乡香田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属仙游县第五区(驻盖尾街)。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木兰乡。
1950年8月,属仙游县第四区(区址在盖尾街)。
1952年8月,属十三区(区址在石马旧街)。
1958年9月,成立石马公社。
1961年11月,改称盖尾公社(社址迁盖尾街)。
1984年12月,改乡。
1992年11月,乡改镇。
2002年2月,郊尾镇的芹林、盖南、新窑三个村划归盖尾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盖尾镇辖25个行政村:瑞沟、南宝峰、琼峰、莲井、仙华、盖尾、前连、湖坂、芹林、盖南、新窑、仙潭、仙溪、昌山、杉尾、石马、义店、东井宫、聚仙、后山、星庄、岭头、后井、东许、斜尾,下设46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盖尾镇下辖1个社区、24个
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南宝峰村宝峰街85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盖尾镇地处
仙游县东南部,莆田市木兰溪中游,东与城厢区
华亭镇、
常太镇接壤,南与
郊尾镇毗邻,西邻赖店镇、城南街道,北接榜头镇。行政区域面积70.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盖尾镇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丘陵山区带;中部木兰溪穿越境内,沿河长10千米两岸为平原带;南部依大帽山、云顶山,主要山脉有宝山、积礼山、云顶山、大虎山。境内最高峰老鹰飞山,位于琼峰村,海拔680.4米;最低点仙潭、湖坂村,海拔仅38米。
气候
盖尾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长冬短,温和湿润,年均气温20℃。1月平均气温11.6℃,极端最低气温-3.5℃(1969年1月17日);7月平均气温27.5℃,最高气温38.8℃(1978年8月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15.9℃。最大日较差21.5℃(1965年3月18日),无霜期年平均340天,最长达348天,最短为33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68.8小时,年总辐射116.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42天(一般为2月1日至次年1月1日)。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21.6天,最长达142天(1960年),最少为82天(1963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盖尾镇境内最大的河流木兰溪,为全省八大河流之一,全长105千米,流经本镇干流长10千米,至莆田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为海潮所吞纳。
自然灾害
盖尾镇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梅雨和干旱等。其中台风破坏性最大,对境内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3.1次。主要发生在每年6—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8年7月8日,洪水冲垮宋朝修建的石马古桥。水淹农田1000多亩,民房倒塌100多间,全镇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自然资源
盖尾镇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石英岩、辉绿岩、斜长石、角闪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已开采的宝树山、斜尾山、杉尾、前连矿区,已探明储量为2000万立方米,近期年开采量40万吨,为仙游地区用石量的70%。木兰溪流域的沙石丰富,可开采量2亿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盖尾镇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0.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5.2万人,占50.6%;女性5.1万人,占49.4%;14岁以下1.2万人,占12.1%;15—64岁8.1万人,占78.8%;65岁以上0.94万人,占9.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0.1万人,占98.6%,有回族1350人,占1.4%。2011年,人口出生率11.7‰,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98人。
截至2017年末,盖尾镇常住人口有67789人。
截至2019年末,盖尾镇
户籍人口有107389人。
经济
综述
2007年,盖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693元。
2011年,盖尾镇财政总收入5243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6万元,比上年增长20.8%;人均财政收入524元,比上年增长21.3%,是1949年的18倍。
2013年,盖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464元。
2019年,盖尾镇有工业企业59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个。
农业
2007年,盖尾镇完成
农业总产值1.04亿,比增6.1%。
2011年,盖尾镇有耕地面积3万亩,人均0.3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13.3公顷,林地面积3933.3公顷。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8.6万元,增加到1978年4892.6万元,2011年达到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甘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0万吨,其中水稻4068吨,小麦1046吨,甘薯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蔬菜、马铃薯等。
盖尾镇的畜牧业以饲养鸡、鸭、猪、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0.8万头。年末存栏5.8万头;羊饲养量1.6万只,年末存栏0.4万只;养鸡、鸭22.9万羽,占全县供应量的50%;禽蛋10.2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0%。
盖尾镇的渔业以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库、围塘10个,面积1.8平方千米。2011年,产量86.6吨。渔业总产值8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7600公顷,其中防护林133.3公顷,经济林733.3公顷,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8万株,林木覆盖率62%。农村人均纯收入7500元。
2013年,盖尾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亿元。
工业
2007年,盖尾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亿元,比增22.8%;外贸出口产值1870万美元,比增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比增87.5%。
2011年末,盖尾镇有大型企业3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家,中小型企业1000多家。2011年,工业总产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
2013年,盖尾镇有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2013年产值3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
商业
2011年末,盖尾镇有商业网点6个,就业人数2000多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2011年,出口总额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主要产品有鞋、草编、家具、陶瓷等,销往欧、亚、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加工贸易出口(鞋业)1.4亿美元,草编、陶瓷等艺术品一般贸易出口1.2亿美元。
金融
2011年,盖尾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生产总值的5.6%。年末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3家银行在境内开设办事处,各类存款余款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盖尾镇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3042人,专职教师138人;小学25所,在校生5860人,专职教师39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6所,在校生5380人,专职教师3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8%;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088人,专职教师166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盖尾镇实现无线广播村村通,电视入户率90%,并开通有线数字电视。2011年末,民间传统莆仙戏演出队3支,演剧员100多人,曾获全国戏剧梅花奖1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盖尾镇有镇级卫生院1所(系莆田市第一医院协作医院),25个村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有床位70张。有专业卫生人员104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执业(助理)医师0.16人、注册护士0.1人。
社会保障
2011年,盖尾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7户,人数256人,支出63万元,比上年增长8%,月人均205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52户,人数2534人,支出283万元,比上年增长8%,月人均93元,比上年增长23.3%。农村五保314户,人均分散供养,支出64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医疗救助8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3人次,共支出68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临时救济360人次,支出45万元,比上年增长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8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0万元,比上年增长9%。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盖尾镇已形成了宽带宽、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覆盖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校校通”教育网络。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盖尾镇实行自来水户户通,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8.8%,年人均生活用水10.6吨。
2011年末,盖尾镇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总容量14兆伏安,高压输电路3条,总长度458千米。
交通
盖尾镇境内三郊路(省道306)、濑榜路、仙港大道、莆永高速。宝石路南北连接三郊路和濑榜路。仙港大道和莆永高速都有在镇域内留有互通口。
截至2015年7月,共有10条公交线路在盖尾境内设有站点。分别为101路/150路、151路、155路、501路/551路、608路、612路、621路/651路。
历史文化
明清时代称观美,意即雅观美观,因方言观美与盖尾近音,民国时,邮差刘宜九把观美误写盖尾得名。
风景名胜
龙纪寺,坐落在盖尾镇内垅山上。寺草创于汉末,敕建于唐初,盛兴于中唐。后经历代兴废重修,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六角亭上帝殿。内垅山远看象一条盘龙,上帝殿形似龙头,所以取名“龙纪寺”。龙纪寺面宽七间,由上下两座组成。上座供释迦牟尼佛,下座祀上帝。
石马桥位于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清源郡侯陈谠创建,不久毁坏。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僧方石募资重建,并建亭其上。在以后的几百年间,该桥曾多次被大水冲毁,历代知县相继主持修复。
1958年的大水冲坏3个桥墩,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石马桥是全石结构的古桥,长190米,宽2米,有18墩,墩高8米,跨径10米;桥面铺设较粗糙青石,两侧石栏杆高0.5米,四面有阿罗汉浮雕,桥两头有石狮一对,桥西有石马一匹,桥身蜿蜒曲折如卧波游龙,横跨于木兰溪上;桥墩船形两头尖,中间微凹,呈不规则弧形排列。石马桥沟通木兰溪南北岸,处于交通要道上。
仙游“第一山”坐落于木兰溪畔,位于仙游县盖尾镇
仙潭村境内。此山虽名为第一山,却不是莆仙第一高山,只因山体独特,走向由东北突然往南,探入木兰溪中,扼住莆仙古道和木兰溪河道,无论水路和陆路都堪称咽喉地带,故明代莆田籍进士廖云龙在此山南麓挥毫写下“第一山”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