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仔狮
海陆丰地区的狮中之王
盖仔狮古称‘金狮,又称军狮,是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狮中之王,海陆丰舞狮表演的一种,历史最长被尊称为海陆丰舞狮“老大”。盖仔狮源于明代军狮,百年来一直在青塘村流传,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得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作为优秀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狮舞起源
盖仔狮即是军狮,系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狮中之王!
陆丰青塘人,全部都是明代碣石卫军人的后裔,衍成了一个“尚武”的地方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舞狮和武术。
舞狮源于军傩。傩是中华民族特有一种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曲、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史书载:“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舞狮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海陆丰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据考,“盖仔狮”即源于明代军狮,百年来一直在青塘村流传。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譬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反之,其它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其它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老大”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
海陆丰的舞狮表演分二部分进行,上半场“行狮”,进行狮舞表演,下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青塘人称舞狮为“打狮”,打者,武也,由此可见青塘人对武术的重视。下半场的表演有单人打拳、双人对打、三人混打,还有“软跤”即似体操杂技表演。也有单人棍术、双人对打棍术及多人混打棍术表演,场面异常激烈、逼真(惊险),最后还有矛、盾、铁尺混打表演。
青塘军狮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见长。在高亢粗犷的铜锣皮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滚、跃、抢……,再现古战场上的幕幕情景。除了“盖仔狮”,青塘还有“滚地金龙”、“猪乸狮”等较大型的狮班。
“狮馆”是狮班的日常活动地点。各狮馆中堂均供奉“金狮大王”神位(青塘人称之“狮爷”)。旧时,神位两边的对联是“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有夸示武功高强之意,也含“狮脚”(舞狮人)不畏强暴之义,更在于激励学武之人锻炼过硬本领。现今可看到的“狮爷”对联大多被改成了“学成武艺安邦国,练就功夫可立身”。始建于清朝年间的青塘各村落狮馆至今仍保存完好。
舞狮是青塘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也是青塘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在青塘众多村寨里,不论大小都有舞狮班,大的自然村多达六、七班。
青塘拳术
位于螺河中游的陆丰青塘村(古老村落),人口众多,村民酷爱武术。青塘黄氏始祖原是明朝碣石卫军官,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随着屯田制的弱化及消亡,弃甲归田,开基青塘。然而学拳练武的习惯不改,以致今日,武术成了青塘传统文化之一。据传,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大破少林寺,有七位大师死里逃生,流落民间。其中一位大师得知青塘黄氏家族是明军后裔,族人平时喜欢耍棍习拳,逢年过节必有舞狮欢庆的习惯,便藏身青塘,传授南少林武艺。首批徒弟为黄宗仪、黄开封、黄开茂、黄子强等叔侄,得到大师的传授、点拨,功夫日益长进。开封、开茂兄弟还接连考中武秀才。
黄子强(族人称二公、外人称黄骞),武艺更是出类拔萃。他跟随大师学习南少林拳、又学习峨嵋拳,创出技法独特的“前伸后拱”招式,人称“青塘拳”。其拳运动幅度大,上中下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常以左腿出击最为凶猛。出于谋生的需要,黄子强还出外设馆教拳。青塘拳传人:黄君炼(又号君愿或君县,被碣石卫千总授予两县无敌称号)。黄栋梁(又称仲阳),内外兼修,一整套青塘拳术,运用得挥洒自如,年纪大了,还能一拳打穿田壆,吓跑寻恤滋事狂徒。
青塘武术主要包括舞狮、拳术、棍术,徒手对打(盘拳),持棍对打(盘棍),持刀对打(盘刀),铁尺、藤牌对抗以及飙(穿越)火圈、飙(穿越)刀圈等杂技表演。以青头白额“盖子狮”为主,也有猪乸狮,龙狮。祖传拳术套路很多,经常用来强身健体的有廿几套,如:头门、二门坠、三门卷(又称猴子饮水)、四门踢脚;中尖、二门反、三门搭、搬拦捶、磨砻拳,竹筒倒水、武松脱锁、雪花盖顶、鲤鱼翻肚,毒蛇拦路,老鼠偷油,乌鸦展翅,观音坐莲,四门穿手,童子拜观音等;著名棍术:有大揽,千斤秤,中拦槌,遛仔槌,毒蛇拦路等等。
祖传青塘拳究竟属何门派,无人说得清楚。但凡看过青塘拳表演的人都会说其特点“翘屁股”。青塘拳总共不过二、三十条。但狮班有严格规定:要练好“三门”才允许学习余下拳术。“三门”是指头门、二门和三门这三条拳,这是青塘拳的基础拳。三条基础拳练好了,过关了,才允许学习余下的“花拳”,如“雪花盖顶”、“武松脱锁”等等。
青塘民风剽悍,习武成风,旧时尤甚。男女老少无人不学。村中设有多家“暗馆”,馆中拳师授艺时,外人不得随便进入或偷窥。青塘村历史上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拳师,如仲阳、盛安、华忠、万浆等,他们常被外村聘去当教练,足迹遍及海陆惠。
青塘村至今仍流传着一则旧时比武轶事:一自诩武艺高强者,某日前往青塘,意欲寻找仲阳师比武,在村边遇一牧牛老者,遂问仲阳住所,老者得知其意,便说自己是仲阳徒弟,可领其前往。老者一拳打穿田埂,将牛绳穿过系好。比武者见状大吃一惊。又走了一段路,老者见村人准备杀猪,于是上前单手抓住猪后腿将一百多斤的猪提了起来,接着一招“黑虎掏心”,掏出一只完整的猪心。比武者暗自寻思:徒弟尚且有此武功,师父功夫更是了得,只好打消比武念头。其实,此牧牛老者正是比武者所找的仲阳拳师。
青塘子弟习武的风气不断,代代相传。见于族谱或口传的拳师有几十人,其中武秀才8人。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曾开设七个狮馆:如永兴馆、永和馆、礼和馆、吕和馆、顺兴馆、和顺馆等。馆联曰:“学成武艺安邦国,练就功夫可立身。”学习武术与保家卫国联系在一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21:23
目录
概述
狮舞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