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蜡蚧
双壳纲动物
盔蜡蚧是双壳纲动物,年生2代,以2龄若虫在枝蔓的老皮下或枝干裂缝、剪据口处越冬,翌年3月出蛰,爬至茎蔓上固着为害,并多次转移。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后渐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进入1代若虫孵化盛期,若虫爬至叶背面新梢上固着为害。2代若虫8月孵化,中旬进入盛期,10月迁回树体上越冬。
盔蜡蚧属 ParthenolecaniumSulc
形态特征:雌成虫长卵圆形、卵形、很少为圆形。
虫体有不同程度的向上隆起;有的强烈上凸,但前端和后端均有倾斜,两侧大部分倾斜,很少有垂直向上者。虫体紧贴在寄主植物上,故外形近似帽盔。
虫体背面高度硬化,腹面薄而柔软,富于弹性,腹部中不可稍见体节痕迹。
触角较大,7节,很少6节。足也较发达,但不能使虫体自由移动。胫节和跗节关节处无硬化突起,但在跗节基部有时明显硬化。
胫节显著长于跗节,爪的小表面通常具小齿。爪冠毛顶端膨大。气门较小。气门腺路由五孔腺组成。
气门刺3根,较发达,并比缘刺长大。中央的气门刺比两旁的气门刺长。
体缘刺集成单列,沿体缘分布,虽然缘刺之间距离不等,但距离不大,肛环大而宽,具2列圆形孔和6-8根肛环刺毛。肛板发达。
多孔腺分布在虫体腹面中部。黑边孔腺分布在虫体背腹两面。盘状孔分布在虫体腹面。虫体背面具有各种大小的刺,腹面生有长短不等的细毛。
本属全世界已知约19种。在旧北区常见有8种;在埃塞俄比亚常见2种;新热带区较多,常见有13种。我国比较正式记录过得只有一种。
1.褐盔蜡蚧
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江苏、四川、湖南、安徽、青海;西欧,北非,伊朗,美国,苏联,加拿大。
寄主:李、洋槐、葡萄、水曲柳、花曲柳、苹果、梨树、沙果、山楂、木兰、柳树、杨等,另在一些花卉也会出现,比如菊花类。
2.桃盔蜡蚧
分布在河北、山东、湖北、浙江、广东、云南等省
寄主:桃树、葡萄、桑、柑橘、虎刺等植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6 05:2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