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滋阴、养阴、育阴、益阴。属补法。补阴法常用于治疗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胃中灼热等。不同脏腑的阴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阴法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等。常用地黄、
龟版、
天冬、麦冬、百合、
熟地、
知母、山萸肉等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如沙参麦门冬汤、
天王补心丹、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临床上具体使用补阴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因实热或感受外邪时所致的发热、
口渴、自汗出等病证,不适宜用本法治疗。②因温燥药易伤阴液,故阴虚证忌用温燥药物。
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指用补阴药物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阴虚多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应辨证施治。如心阴虚症见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症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
百合固金汤。肝阴虚症见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
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治用
杞菊地黄丸。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遗精,五心烦热,盗汗潮热,颧红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女贞子、石斛、百合、旱莲草等。
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
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
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
生地、
麦冬、
玉竹、
珍珠粉、
银耳、
冬虫夏草、
石斛,
龟板等。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
遗精、
头晕、目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