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ume)是唇形科、香科科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茎直立,高30-70厘米,下部无毛或几近无毛,上部具夹生腺毛的短柔毛。叶柄长1-3厘米,近无毛;叶片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假穗状花序生于茎及短枝上部,在茎上者由于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俨如圆锥花序;花梗短,长不及2毫米。花冠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长6.5-7.5毫米。花盘盘状,浅4裂。子房圆球形,顶端被泡状毛。小坚果扁球形,长1.3毫米,黄棕色,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2。花期长江流域为7-9月,广东、云南南部自6月至11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
匍匐茎。茎直立,高30-70厘米,下部无毛或几近无毛,上部具夹生腺毛的短柔毛。叶柄长1-3厘米,近无毛;
叶片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阔楔形至楔形,下延,边缘为带重齿的圆齿,有时数齿间具深刻的齿弯,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
假穗状花序生于茎及短枝上部,在茎上者由于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俨如圆锥花序,长3-7厘米,密被腺毛,由密集具2花的
轮伞花序组成;苞片披针形,较开放的花稍短或等长;
花梗短,长不及2毫米,密被腺长柔毛。花萼小,钟形,长2.8毫米,宽2.2毫米,外面密被腺长柔毛, 内面在齿下被稀疏微柔毛,齿缘具缘毛,10脉,其中5副脉不甚明显,萼齿5,直伸,近等大,长不及萼筒长的1/2,上3齿卵状三角形,先端钝,下2齿三角形,稍锐尖,果时花萼呈圆球形,直径3毫米,有时甚小。
花冠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长6.5-7.5毫米,冠筒长3毫米,稍伸出,唇片与冠筒成大角度的钝角,中裂片正圆形,侧裂片卵圆状三角形,先端钝。雄蕊伸出,前对与花冠等长。花柱与雄蕊等长。花盘盘状,浅4裂。子房圆球形,顶端被泡状毛。小坚果扁球形,长1.3毫米,黄棕色,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2。花期长江流域为7-9月,广东、云南南部自6月至11月。
主要变种
微毛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nepetoides (Levl.) C. Y. Wu et S. Chow)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及苞片均较大;花萼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粗视若被一层白霜,而非具腺的短柔毛;花冠长8-10毫米,冠筒长4-5毫米。分布于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北部。生长于海拔700-2200米的山地林下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平坝。
光萼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leiocalyx C. Y. Wu et S. Chow)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无毛,果时外壁角质化,极光亮;花白色。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及湖北西部。生长于山地林下,海拔约1700米以上的水沟边。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固。
长苞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longibracteatum C. Y. Wu et S. Chow)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高大;叶基部圆形或截形;假穗状花序被灰色短柔毛而非腺毛;苞片披针形,长达1厘米;花冠中裂片较大。分布于中国湖南。生长于山地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岳麓山。该变种与穗花香科接近,唯花冠及唇片的中裂片虽发达但未达穗花香科的程度,且萼被灰白色短柔毛。
大唇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macrostephanum C. Y. Wu et S. Chow)介于原变种与长苞变种之间。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茎上散生短柔毛,叶柄及叶背均被短柔毛,叶基部楔形,花萼被灰色短柔毛,花冠长约1厘米。与长苞变种区别在于苞片短于8毫米,植株散生短柔毛,而非无毛。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及广西西部。生长于山地上。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马关坡岗。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20-1530米的山地林下润湿处的荒地、田边、半阴的草丛中。适宜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土壤。
繁殖方法
用扦插繁殖,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厘米,具6或7个节,下部3或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天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
插枝育苗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枝条插在苗床后,早上搭棚遮阴,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插后10天左右发根。可施稀人粪水3或4次,20天后除去荫蔽物,1个月后即可定植。
栽培技术
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按行株距50厘米×40厘米的三角形种植,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阴。
田间管理: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1个月有新芽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天施肥1次,直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
病虫防治
病害有
根腐病,可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
虫害有
地老虎,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将麦麸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拦潮)。此外,还有
蝼蛄、
红蜘蛛等为害。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中国各地广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肺脓疡、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冻疮肿痛、翠丸陉肿、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疗疮疖肿等症。据《岭南采药录》载:“凉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疮毒,治蛇伤,消肠风下血”。
血见愁始载于《
生草药性备要》“凉血,解热毒,去淤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中华本草》中记载为山藿香“小坚果圆形,包于宿萼中。花、叶以手搓之微有香气,味微辛、苦。以叶多、色灰绿、气香者为佳⋯⋯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咳血、吐血、衄血、肺痈、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痔疮肿痛、漆疮、脚癣、狂犬咬伤、毒蛇咬伤⋯⋯7-8月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