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
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晋书·外戚传·褚裒传》)
褚裒是
东晋时期有名的人物,年轻时就显露出来一种非凡的气度,和
京兆人
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他为人正派、耿直,办事谨慎、小心,不爱说话,更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很受朝廷官员们的赏识。连当时的名人谢安都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
有一天,功名显赫的朝廷
尚书吏部郎桓彝,看见
褚裒,紧盯着他,看了半响才缓缓地笑着说:“哈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看褚裒是有皮里《春秋》,虽然他口头上不表示什么,但心里却是非分明、极有主见,可以说是身上具备一年四季的正气。”
褚裒原来在
郗鉴部下做参军,后来升迁为司徒
从事中郎。中年以后,他的女儿嫁给了康帝
司马岳,他成为皇后的父亲,于是官职高升,做了朝廷的尚书。
褚裒为官清廉,生活很简朴,虽然做了那么大的官,还是皇亲,但他仍然叫自己家的仆童买柴买菜,从不假公济私。他在朝廷做了一段时间的官以后,总觉得心里不安,怕别人说他依靠皇后的势力专权,几次要求离开京城,到外去任职。后来,朝廷同意了褚裒的请求,派他去
都督兖州、
徐州的军事,出镇
京口。
“皮里春秋”是一种直接承袭春秋笔法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
表现手法,意思是表面上无所臧否,而内里却暗寓褒贬。因为中国人追求含蓄和内在的审美感情,所以形成了中国文论蕴藉、委婉的传统审美要求。“皮里春秋”作为这种传统表现手法的代表,如果在文章中运用得当,就能使文章显得笔调简约,文情委婉,耐人寻味。“皮里春秋”的运用必须表现某种寄寓,即
倾向性。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必须通过暗寓来表现,也就是要把倾向含在客观的叙述中。
“皮里春秋”形容口头上不作任何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这则成语用于
书面语,在句子中可作定语、状语。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下》:“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