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岫岩皮影戏)
辽宁省鞍山市传统戏剧
皮影戏(岫岩皮影戏),辽宁省鞍山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岫岩县志》记载,皮影戏是在明清时期从关内传入岫岩。第一代艺人为乾隆斯庆年间岫岩满族皮影戏艺人席老爷子及徐连生。之后,经过他们的传承,岫岩皮影逐渐开始活跃起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岫岩皮影戏还形成了南、北、中三个不同的流派,即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产的赵德怀等,其风格各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岫岩大部分乡镇都出现了皮影班,除了民众宅院的演出场所之外,当时的生产小队也成为了皮影表演新的演出场所,其演绎活动较为活跃。据县志记载,当时共有19个影箱60多部影目,人们常表演的传统影目有《四平山》《五凤山》《西游记》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黄巢》《参军光荣》《识字好》等20多部新编影目。
“文革”时期,岫岩皮影戏被列入“四旧”,影箱、影人和影卷遭到大规模的焚毁和破坏。
“文革”结束后,岫岩皮影戏很快得到复苏,1979年黄花甸偏岭艺人于高伟、汪福文对岫岩皮影进行了改革,把影人的尺寸从二十多厘米增大为四十多厘米等。据统计,1984年,岫岩县全县还有10多个影箱,唱影的艺人也有60多人。
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体制的改革,许多生产队解体,岫岩皮影戏逐渐走入低谷。
进入21世纪,人们加强了对岫岩皮影戏的重视和扶持,对岫岩皮影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文化特征
表演形式
由于长期活跃在农村,岫岩皮影戏是民众辟邪、驱病、纳福、庆丰收等活动的重要表达方式,皮影戏演出因此有较多名目,如“喜影”“愿影”“会影”“乐影”“寿影”“发财影”等。这些名称非界限分明,一般用“愿影”和“会影”来代表两大类型的皮影演出。百姓为了实现某个心愿,在求神灵庇佑时许下唱影的承诺,如果过后心愿真的实现,就需唱影还愿,这种影戏就称为“愿影”。“愿影”多数是私人所请,也有集体的,比如一个村子的人集体祈雨,下雨后筹钱唱影还愿,也可以称作“愿影”。“会影”则是以集体的名义,通常在农闲挂锄时期或者节日喜庆时,村里人集资请影班,有时候庙会也唱。岫岩皮影戏的演出,以“愿影”占多数。
唱腔特点
岫岩皮影戏早期“独影”“溜口影”的唱腔多为自由发挥,随意性较强。进入“翻书影”阶段后,岫岩皮影戏把小生、花旦、武旦的行当运用小嗓演唱,称为“唱小”;其他行当以大嗓演唱为基调,称为“唱大”,由于早期皮影艺人都是男性,男唱小嗓的演唱风格在岫岩皮影戏中得以保留。
岫岩皮影戏唱腔丰富,除了常见的大悲腔(也称“悲调”“大悲调”)、老悲调(又称“凄凉韵”“凄凉调”“路途悲”)、还阳调、杂调,还有“夸相篇”“打枣”“南锣”“八角鼓”“耍孩子”等曲调。其唱腔板式与辽宁其他地区的影戏基本相同,主要有慢(慢板,辽南地区称为“慢四六”)、中(流水板,有的称为“二六板”“二板”“快四六”等)、快(快板)、散(散板)四种。虽然岫岩皮影戏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板腔体声腔音乐,但由于岫岩地区满族分布较多,满族歌舞、满族民歌小调以及满族八角鼓、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对岫岩皮影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岫岩皮影戏唱腔的唱词格律各异、种类繁多,通常使用的有“七字句”“三赶七”“三字紧”“五字紧”“十字紧”“十六字紧”“三赶七硬唱”“七字句硬唱”“三、三、七句子”“耷拉嘴子”“重复句子”等十余个唱腔种类。在众多的唱腔种类之中,除“七字句”唱腔演唱者可根据剧情、词意而进行创腔外,其他的唱腔种类在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改动性较小。
伴奏乐器
文场:伴奏乐器以管弦乐以及弹拨乐为主,常用的管乐有唢呐、笙、笛等;弦乐有四胡、二胡、中胡、革胡等,其中四胡是岫岩皮影戏的主弦;弹拨乐则有扬琴、中阮、大阮等。
武场:主要使用打击乐器,常用的有皮鼓、堂鼓、板、锣、钹、小锣等。
角色分类
与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一样,岫岩皮影戏的角色分类也包括了生、旦、净、丑等四种。生角为男性角色,岫岩称其为“帅角”,其中,生角依据年龄和身份又分为老生、小生、文生、武生等;旦角为女性角色,其依据年龄和身份又分为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净角为男性角色,依据身份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两种;丑角为男性或女性角色,依据性别和身份又分为男丑、女丑、文丑、武丑等。在诸多角色中,生、旦两个角色常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以表演正戏为主。
表演道具
岫岩皮影戏皮影人的雕刻工艺要求严格,从刮皮、浆皮、选皮下料、雕镂、着色、上油到组装完成,各道工序相互关联。据艺人介绍,刻影的驴皮不使用黑色而使用灰色的,因为透明度好。后来,由于驴皮短缺,所以艺人也采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影人。另外,关于皮影戏影窗的尺寸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采用六尺二长一米高的白布,“彩帘子”也是采用驴皮制作的,挂在影窗之上,色彩鲜艳夺目,起装饰作用,尺寸也随影窗的大小而定。
代表剧目
岫岩皮影戏早期多以小段为主,民国后形成影卷,岫岩皮影戏影卷卷头大,多以长篇传统历史体裁为主。其作品主要有传统剧目:《血水河》《粉妆楼》《罗通扫北》《盗马关》《正潼关》《锁杨关》《牧羊关》《界牌关》《白鹿院》《血书记》《忠义图》《卧凤山》《梅花亭》《四平山》《仙姬图》《瞒天记》《滑台关》《镇冤塔》《北宋》《大金牌》《松枝剑》《秦英征东》等40余部;现代剧目:《刘胡兰》《小女》《小兵张嘎》《李双双》《中朝两国》《识字好》《破除迷信》《参军光荣》《送公粮》等20余部,以及满族历史故事皮影戏《多罗憨》《小憨的传说》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岫岩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前期,成熟于清末民初,兴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一直保留了原生态特征,是中国近代民族民间文化历史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学术价值:岫岩皮影戏长期融合在满族聚居区,同满族民众息息相关,吸收了的满族文化和其它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有的民间艺术。较之唐山皮影,辽南皮影,辽西皮影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音乐演唱上,影人的刻制上,都有独到之处,因此,岫岩皮影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社会价值:岫岩皮影戏对提高满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满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让后人了解民间文化,了解历史,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传承状况
岫岩皮影戏衰落严重,到2004年时,皮影仅剩6箱,艺人也只有21名,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岫岩皮影戏生存困难,传承乏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吕正业,男,满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岫岩皮影戏),辽宁省鞍山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皮影戏(岫岩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8年,岫岩新编满族皮影剧目《小军的故事》获得辽宁省第三届皮影戏调演一等奖。
2002年8月,岫岩皮影戏《正潼关》在辽宁省第四届皮影调演中获得三等奖。
2006年11月,岫岩皮影戏《秦凤仙招亲》《穆桂英挂帅》在辽宁省第五届皮影调演中分别获得金奖、银奖。
2009年,岫岩皮影戏《界牌关》在辽宁省第六届皮影戏调演中获得一等奖。
2011年9月6日,由岫岩县文化馆指导编排井选送的岫岩皮影戏《宝林认父》获得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金奖。
重要活动
2011年9月17日,岫岩皮影戏《宝林认父》在庆祝全国第十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专场晚会中进行了表演。
2012年6月26日,岫岩县文化馆组织举办了岫岩县皮影戏调演,来自黄花甸、药山镇、朝阳镇、新甸镇、石灰窑镇的6支岫岩皮影戏表演队参演。
2014年12月9日,岫岩皮影戏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6年1月,岫岩皮影戏在“逛大展·看大戏·过大年”迎新春文化惠民展示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5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