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纳是德国东部
城市。位于
易北河左岸、西北距
德累斯顿18公里,人口4.7万(1984)。最早在公元933年见于史籍。1239年建市,是一个铁路枢纽、河港。工业以机械制造、金属加工、
人造纤维、纸浆为主,还有陶器、玻璃、乐器等。该城有众多疗养地。有建于十六世纪的城堡、圣玛丽教堂和市政厅。
徜徉在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市的国家画廊,如果你足够留心,就会惊奇地发现,18世纪意大利著名风景画家
卡纳莱托(Canaletto)有11幅作品描绘的都是德国同一座小城皮尔纳(Pirna)——皮尔纳的集市广场、城堡、山丘、河道……面对如此多作品,参观者们不禁会问,皮尔纳在哪里?这座小城有什么特色,让这位足迹遍布欧洲的天才画家如此着迷?
1233年在地区主教冯·梅森(H. von Meißen)签发的一份文件中出现了对皮尔纳最早的文字记载。1291年,皮尔纳被首次称为“城市”。到了18世纪初,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建筑基本完成。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经历此后两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天的皮尔纳古城仍和18世纪卡纳莱托画笔下的皮尔纳几乎没有任何区别。3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让这座仅有4万多人口的小城保留着18世纪的原始风貌。 卡莱纳托与毕尔纳
和许多欧洲中世纪小城一样,集市广场是毕尔纳的市中心。而作为游客,大家首先最关心的大概也是游客中心在哪里——它就座落在集市广场上以卡纳莱托命名的一座市民住宅中。卡纳莱托市民住宅建于16世纪上半叶,建筑风格属于哥特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皮尔纳市集广场》(“Der Marktplatz zu Pirna”)是卡纳莱托11幅皮尔纳作品中的代表作,因此,自从《皮尔纳市集广场》于1754年成画之后,当地人便把这座画中的住宅命名为卡纳莱托住宅。紧挨着卡纳莱托市民住宅的是镶有日相和月相时钟的市政厅大楼。大楼东侧装饰有皮尔纳城市徽章:徽章的主体是一对站立的雄狮,前爪敲击着一棵挂满金色果实的梨树。在德语中,“梨”的发音为Birne。这个词用萨克森方言发音,听上去和皮尔纳Pirna的发音类似。有人由此联想,这是不是皮尔纳名称的由来呢?然而,根据专家研究,Pirna一词最早有可能来源于“na pernem”,用当地少数民族索部语(Sorbisch)解释,意为“在坚硬的石头上”。另一种说法是,Pirna一词来源于斯拉夫语词汇“pir”,是“刀耕火种”的意思。不过,要真的说到梨树,皮尔纳城确实有一株。这株老梨树生长在老城门外易北河的浅滩上,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河上船只明显的路标。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让梨树成为了皮尔纳的市徽吧。
卡莱纳托从1752年到1755年的三年间,一直居住在皮尔纳集市广场边的一间公寓里。他在那里完成了代表作《皮尔纳集市广场》。公寓朝向集市广场的窗子被标上了显著的标志,这让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画家当时是从哪个角度观察集市广场并作画的。卡莱纳托当年是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II)的御用宫廷画师,因此虽然他留世的画作不少,但作品大多以像德累斯顿、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为背景,卡莱纳托唯一作为绘画对象的小城市就是皮尔纳,而且一画就是11幅。是什么原因让卡莱纳托对皮尔纳如此偏爱呢?有的当地人说,那是因为皮尔纳是卡莱纳托当年恋爱的地方——当然,原因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浪漫。皮尔纳成为卡莱纳托的目标可能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有趣的作画对象:一个坐落在砂岩山脉山脚下、被誉为萨克森小瑞士的秀丽城市。此外,皮尔纳当年也是萨克森王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卡莱纳托任何皮尔纳画作里,都能看到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名为国王石城堡(Königstein)要塞的影子。城堡始建于13世纪,城堡区面积达9.5公顷,有30多个大小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住宅、供水设备、当地最古老的教堂以及德国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军营遗址等等。作为萨克森王国宫廷画师,也许卡莱纳托只是想通过那11幅作品传达他对王国的赞美,赞美它拥有雄伟的要塞、强势的统治者和秀丽的风光吧。
东西德分裂时期,皮尔纳被划归东德管辖。在当时东德政府高压意识形态控制下,与很多其它东德传统小城镇一样,皮尔纳的传统建筑遭到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城内所有建筑都被要求刷成政府规定的棕黄色。此外,砂岩雕刻作坊也在东德政府统治期间逐渐荒废。要知道,由于盛产砂岩,砂岩雕刻艺术在几世纪前便开始成为当地主要的手工制造业,皮尔纳城内也开设有众多砂岩雕刻手工作坊,其中不少可以被视为手工制造业不可多得的遗产。在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皮尔纳人更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既缺少资金、技术,也缺乏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此外,东德政府还试图在皮尔纳老城区传统建筑之间的空隙内建造现代风格的小型多层公寓。这又进一步破坏了老城区传统建筑模式的整体性。对于政府的行为,多年来皮尔纳的居民只能忍气吞声。然而,当1989年政府决意要拆除17世纪初古建筑“魔鬼角屋”(Teufelserkerhaus)时,皮尔纳市民群情激奋。大家走上街头,高喊着“拯救皮尔纳”的口号,要求政府停止破坏古城建筑的行径。市民的诉求最后获得了胜利。市民运动除了制止了政府对“魔鬼角屋”的拆除外,还进一步组建了“旧城监督委员会”。这一组织在之后的日子里为保护皮尔纳老城的古代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西德统一后,和许多其它前东德城市一样,由于大量前东德工业企业倒闭,皮尔纳人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因此陆续离开了故土。随着工业的撤出,皮尔纳逐渐恢复了18世纪色彩斑斓的城市风貌。一部分皮尔纳人开始迁回城内居住。虽然经费来源、修葺方案等都有待确定,但皮尔纳的古建筑确实在进一步得到保护。如果说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的建筑是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过渡集大成者的话,小城皮尔纳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浓缩的“小德累斯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