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孔,植物学名词,指树木枝干表面、肉眼可见的一些裂缝状的突起。为茎与外界交换气体的
孔隙。皮孔通常在树皮表面见到的一些褐色、圆形、椭圆形以至长线状的斑点。由气孔内方的木栓形成层局部产生大量薄壁细胞,叫补充组织,由于补充
组织细胞数目多,排列疏松,因而使气孔周围的组织胀破,形成一个缝隙状的裂目气体由此出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植物的茎干或分枝,常常可以看到某些树木的茎干上具有许多点状或短线状的孔洞,好像长了麻子般,模样蛮特别的。究竟那些孔洞是什么呢?哪些植物有这样的构造?孔洞有何用途?孔洞在植物学上称为“皮孔”或“皮目”,是一种通气的构造,可以帮助植物做气体交换。孔洞普遍存在于桑科、
夹竹桃科、蔷薇科、豆科等植物家族中,而且从幼嫩期的枝条就开始产生皮孔,直到枝干老成了都还存在,显然是植物相当重要的部分。不具皮孔的植物茎干,可能以树皮有小隙裂或气孔密布叶面等方式来进行气体交换,并不是不呼吸,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气结构,位于周皮内的生活细胞,能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皮孔的形状、大小、排列、颜色各有不同,有圆形、椭圆形和线形,大小为1-20毫米;有纵向或横向排列,颜色分为褐色、黄色或铁锈色。
树木枝干表面、肉眼可见的一些裂缝状的突起。为茎与外界交换气体的孔隙。木栓层形成以前,幼茎表皮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木栓层形成时,位于表皮气孔下的
木栓形成层不产生木栓细胞,而产生大量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称为补充细胞,或填充细胞。
补充细胞逐渐增多,结果撑破表皮或木栓层组织,枝干的表面裂成唇状突起,显出圆形、椭圆形及线形的轮廓,称为皮孔。它代替气孔的功能,成为气体进出的门户。皮孔的形状、大小、色泽随植物种类而异,因此,落叶树冬枝上的皮孔可作为鉴别树种的根据之一。
乔、灌木枝条周皮上形成特别小的开孔。它是在周皮形成后作为内外气体交换和蒸腾水分的...同一树种不同年龄的枝条上,具有不同形态的皮孔,如桤木一年生小枝的皮孔为细点状,二年生小枝的皮孔为扁点状,多年生老枝的皮孔为横断线状。
周皮的一部分。双子叶植物乔木或灌木的茎、枝的周皮上,一些颜色浅而凸凹成点缝状小孔。在周皮形成时,原来位于气孔下面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许多纵向或横向的、并且是疏松而非栓质化的补充细胞,由于这种细胞的积累,将表皮突破形成皮孔。皮孔是气体交换的通道,使内部的细胞仍可获得氧气。这种结构可以接骨木的皮孔为代表。也有不具皮孔的植物如松树,它的木栓组织不是连续的,因此无须皮孔也能进行气体交换。单子叶植物无周皮,也就没有皮孔,但终生具表皮层,从而得到补偿。在
马铃薯块茎的皮孔中,经
扫描电镜显出,向着胞间隙的胞壁上有蜡质的突起,这种突起可控制块茎通过皮孔的水分蒸发和阻止水分与病原体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