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信天翁
信天翁科大信天翁属鸟类
皇信天翁(学名:Diomedea epomophora)是信天翁科、大信天翁属的海鸟。体长122厘米,翼展305-351厘米。是一种巨大的黑白相间的信天翁。头部、颈部、上覆羽、臀部和下体为白色。白色披羽上点缀着黑色斑点。上翼深黑褐色,上覆羽上有白色斑点,前缘为白色。白色尾羽,尖端为黑褐色。下翼白色,尖端为黑色。背部和尾巴白色。喙呈浅粉色,上颚边缘为黑色。腿为肉色。
形态特征
皇信天翁体长122厘米,翼展305-351厘米。该物种也被称为南方皇信天翁,是最大的海鸟,翼展通常可达3.5米。成鸟和幼鸟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上体从头部到尾羽尖端为白色;幼鸟的上翼颜色较深,成鸟颜色较浅,只有主飞羽颜色真正深,上覆羽大多为白色,并带有深色标记。在所有年龄段,下体除主飞羽尖端外均为全白。该物种与北方皇信天翁(D. sanfordi)的区别在于其体型较大,上体颜色较浅;与成年漂泊信天翁(D. exulans)的区别在于两个上颚之间有一条暗线。漂泊信天翁的羽毛通常要深得多,尤其是幼鸟,但区别并不总是容易区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标本。
栖息环境
皇信天翁一年四季都频繁出现在公海;在荒岛上筑巢。它们在栖息地繁殖,在草地斜坡草丛、山脊和高原上筑巢。繁殖鸟主要在距离群落1,250千米的范围内觅食,这些群落位于坎贝尔岛北部至新西兰南部的浅(深度小于1500米)大陆架和陆架防波堤上,并穿过查塔姆海隆(Chatham Rise),直接飞往当地的繁殖地。
该物种在繁殖后会绕行南大洋,但最常见的记录是在新西兰和南美水域。繁殖期成年个体从南岛向南觅食到坎贝尔高原并向北觅食到查塔姆海隆。非繁殖鸟类在南美洲西海岸和东海岸觅食,一般在南纬30-55°之间。
生活习性
行为
皇信天翁通常独居,但在非常有利的觅食地点也能看到小群。它们会主动跟随渔船。这些鸟的嗅觉似乎很发达。无论是在繁殖地还是在海上,它们都不太胆怯。除了起飞时,它们几乎从不扇动翅膀。在地面上,在繁殖地,它们需要平坦的地面和大部分斜坡才能起飞。它们飞行时翅膀坚硬而伸展,飞行轨迹呈长波浪形。
食性
主要以头足类动物的鱿鱼和鱼为食,辅以海鞘、甲壳类动物。大部分食物都是在水面捕获的(通常在夜间),但这些信天翁也会潜水。
分布范围
留鸟: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属南部领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新西兰、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非繁殖地: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乌拉圭;
游荡:南极洲、新喀里多尼亚;
起源不明(季节性不确定):布韦岛
全年都可以在所有南部海域观察到皇家信天翁,范围为南纬36°至63°(尽管它们也可以到达智利海岸线以南18°)。不繁殖的鸟类似乎不会降落,并且经常环游地球。该物种在澳大利亚近海相当常见。在更南部的水域非常罕见。春季在南岛东海岸附近很容易观察到,尤其是凯库拉近海。
繁殖方式
皇信天翁如果成功养育雏鸟,则繁殖每两年进行一次。鸟类在10月返回群落,并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产卵。卵的直径平均为11.6厘米,重约370-390克。雌雄亲鸟轮流进行60多天的孵化。雏鸟在2月初至3月初孵化,破壳而出的雏鸟,带着一身浅淡的胎毛。胎毛脱落之后,长出一身卷曲的浓毛。雏鸟从亲鸟口中得到已消化了的脂肪以及半消化了的食物,并在10月初至12月初长出羽毛。经过5个月的精心抚育,雏鸟长出了坚实的羽毛,便能出窝在风浪中过独立的生活。首次返回群落的年龄至少为5岁,首次繁殖的年龄被认为在6-12岁左右。一般可活二三十年。
于孵化期较长(近两个半月)且雏鸟在巢中抚养时间较长(8个月),因此雌性皇家信天翁每两年才产1枚卵。孵化鸟在巢中待2-3周后才被接替孵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7日——易危(VU)。
种群现状
2004-2008年间,坎贝尔岛的繁殖对数量估计为7,800对。2001年,恩德比岛上有69对繁殖对,2013年和2014年的航空调查估计筑巢对数量分别为54对和63对。尽管奥克兰岛和亚当斯岛合计有约20对繁殖对(Croxall和Gales 1998年),但过去10年的航空调查似乎证实,该物种并未在奥克兰岛繁殖(B. Baker pers. comm. 2016年)。根据Croxall和Gales(1998年)使用的比例,估计每年约有7,900对繁殖对,相当于约27,200只成熟个体。
趋势解释:1994-1995年对坎贝尔岛进行的全岛皇信天翁数量普查和1996-1997年的研究地块种群数量普查表明,该物种数量可能保持稳定,或者可能增加(Moore等人,1997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09: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