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亭子
新华通讯总社在北京城西的生活区和工作区
皇亭子,全称为新华社皇亭子大院,是新华通讯总社在北京城西的生活区和工作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军博地区羊坊店路3号(长安街)皇亭子。
沿革
皇亭子大院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接京西宾馆,西隔小马路与空军大院相望,东邻有色金属设计院,南连羊坊店生产队。听老新华人讲,刚开始筹建宿舍区时,北面、东面还没有京西宾馆和军博,新华社在这片荒凉的黄土坡上建了幢C型楼,只用铁丝网圈上,大院比较简陋。以后,新华社在这里又陆续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并盖了家属食堂、洗澡堂、卫生所、幼儿园、少年之家等配套设施,水泥围墙也取代了铁丝网,黄土坡逐渐变成了整齐别致的宿舍区,称做新华社皇亭子大院。
大院地势东低西高,分为前院和后院,十几栋四、五层高的苏式建筑围合成几个独立的院落,透着四合院的味道。有曲有直的水泥小路引领着通往各个院落的方向,与错落有致的台阶、起伏的地势衔接,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和谐。楼房的外观、颜色不尽相同,却勾画出一个整齐典雅的大院轮廓。房子大部分是普通的单元房,屋顶很高,生活设施很齐全,少量讲究点的房子卫生间带浴缸和抽水马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用上这种设施算是稀罕和奢侈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起的各类大院中,新华社皇亭子大院以其典雅秀丽的特质别具一格。
新华社的许多记者常年驻在国外,大院幼儿园也是当时中央机关少有的全托制幼儿园之一。其前身是新华社保育院,于1948年3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创建。老校长都是老延安老革命,我们那时的校长是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的夫人周萝大姐。
皇亭子轶事
邓刚、石少华、穆青、缪海稜、王维真、谢文清、唐师曾、郭占英、袁苑等等许多新闻、宣传、文化界的名人前辈那时也都住在皇亭子大院。
“文革”期间,机关不定时派人来大院放映露天电影,两个高高的木柱子挂上宽大的银幕。大院里的大人、孩子自带椅子、矮凳,老早的过来占地。电影开演前,整个庭院被挤得水泄不通。胶片放映机吱吱作响,银幕里的声音通过寂静的夜空传出很远,每当放映机换胶片或卡壳时,噼噼啪啪的跺脚声瞬间响起来,寒冬里,大家看得太专注,以至于忘记了棉鞋里冻僵的脚丫子。即使是重复放映的电影,小孩子们也会如同过节一般地高兴,小男孩喜爱看的电影有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国产的《南征北战》等。
很多大院外的人说,“你们院的人是耍笔杆子的,文人秀才多”,这话虽不太准确,但也说出了个中缘由。新华社大院是个文职大院,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军队大院。大院也是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许多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在新闻、翻译等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3 03:51
目录
概述
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