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是一种以死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
小吃。皮薄、馅浓、味鲜,形状像梅花,是山西特产、面点上乘。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首的大同,烧麦制作就格外有名。
白面500克,放在菜板上,中间打个窝,投入2.5克盐,用225克冷水分3次倒入,用手把面擦匀,揉到一块,逐渐搓成条,盘回来饧20分钟左右,在搓条,揪成相等的70个面剂,用手将面剂搓圆,将150克豆粉用箩筛过,用特制的烧麦锤一个一个擀成饺子皮大,叠在一块(10~12个),上面撒点干粉面,再用烧麦锤从右至左转动推压21下,推成烧麦皮后,用手将皮上粉面抖净,放在一块。
将大虾剥去皮,用刀从背上划开,取出沙肠,再用清水洗净,剁成虾泥,用蛋白加豆粉,和少许水,用筷子打开,放入炼好的熟猪油加热划开,然后再用开水汆了,倒在漏勺内控净水,把肥肉膘切成丁,然后再把香菇、菜心、姜、葱切成碎末,用20克豆粉和起,用开水泼成蒙子。
将制好的虾泥放在盆内,加上盐、味精、胡椒粉、葱、
姜末、料酒拌在一起搅匀,然后将香油、香菇、菜心、冬笋一并加入,最后把蒙子倒进搅匀。
公元1518年,正德皇帝来到大同,在“凤临阁”与李凤姐上演“游龙戏凤”的千古佳话,不知是凤姐的美貌与热情打动了他,亦或是凤临阁的美味百花烧麦令他乐而忘返,也许凤姐的美丽与凤临阁百花烧麦的美味,两者兼而有之共同促就了这段美丽的传奇故事。
1900年8月,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为避八国联军战乱来到大同,驻跸四日,特命凤临阁制作御膳,凤临阁厨师精心制作了九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内浇以相应的花形果汁,鲜而不腻,慈禧食后颇为
赞赏,并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烧麦有了“天下第一笼”的美誉。
如今去凤临阁就餐,谁都不忘上一笼烧麦,有时甚至是几笼几笼地上,味道不尽相同,尤其是百花烧麦,褶子捏得像盛开的花朵,朵朵美艳娇嫩,下箸煞是不忍。每次排队侯餐,一笼笼的烧麦蒸腾而出,香味四处弥漫开来,每个排队的人都悄悄吞咽着不争气的口水,盼望前面的人快些。为了能吃到久负盛名的百花烧麦,常常半小时一小时地等,毫无怨言。每逢外地宾朋来同做客,好客的大同人都会请他来凤临阁一品百花烧麦。如今的凤临阁已经成为大同人名副其实的
城市会客厅,而百花烧麦更是大同人引以为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