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白破疫苗
疫苗名
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适应证
婴幼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免疫效果好,尤其对破伤风和白喉的效果更好,可维持免疫力5~10年。同时可以降低百日咳发病率。
临床应用
2.我国现行的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分别在儿童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完成4剂次接种的儿童可得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2021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 中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DTaP)、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白破疫苗,DT)的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为:
1. 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5剂次,其中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DTaP,6周岁接种1剂DT。
2. 接种途径:肌内注射。
3. 接种剂量:0.5ml。
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DTaP接种。就是说,除国家免疫规划的百白破疫苗,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可自主选择接种含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成分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替代免疫规划疫苗。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说明书中推荐免疫程序为:在2、3、4 月龄,或3、4、5 月龄进行三剂基础免疫;在18月龄进行一剂加强免疫。每次接种单剂0.5ml;如: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说明书中推荐免疫程序为: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8~24月龄加强免疫,每1次人用剂量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各0.5ml,混合后肌内注射。
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百日咳发病出现反弹;我国百日咳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的儿童,特别是<1岁的婴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5年数据,2014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约有2400万例新发病例,因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近16万例,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病死率高达4%。及时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提高并保持高水平接种率是预防百日咳最基本的免疫策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取3剂次基础免疫程序,第1剂最早在6周龄且不晚于8周龄时接种,后续剂次则间隔4~8周,且在6月龄前完成3剂基础免疫。
2023年,百克生物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组份百白破疫苗完成Ⅰ期临床,处于验证及生产Ⅲ期临床样品阶段。
2024年12月,国家疾控局等6部门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免疫程序。此次调整将现行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和6周岁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
不良反应
接种百白破疫苗后24小时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除出现发热症状外,少数儿童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儿童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发热≤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或发热>37.5℃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少数儿童在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接种局部出现红肿和硬结,红肿和硬结直径<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
2.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的凝块、异物、疫苗瓶有裂纹或标签不清者,均不得使用。
3.疫苗开启后应立即使用,如需放置,应置2~8℃,并于1小时内用完,剩余均应废弃。
4.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l~2个月即可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换另侧部位。
5.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6.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7.严禁冻结。
用药禁忌
一是严重过敏体质(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二是发热、患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三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癫痫)。
四是曾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
相关疾病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百日咳病人,通过飞沫传播。临床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本病多发生于<5岁儿童,尤以<6个月婴儿发病率较高。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可导致呼吸障碍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常见于土壤中。皮肤创伤时,破伤风芽孢可被带入伤口,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下可产生破伤风毒素,引起破伤风特有的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为主的症状。在发生皮肤创伤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创伤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或/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暴露后预防。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8:13
目录
概述
适应证
临床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