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祖冷杉(学名:Abies beshanzuensis M. H. Wu)是
松科冷杉属的乔木。高约11米,胸径40厘米;树皮灰白色,不规则龟裂;大枝平展,枝皮不规则浅裂,小枝对生,无毛或凹槽中有疏毛;冬芽卵圆形,有树脂,中间之芽比两侧之芽更大,芽鳞呈淡黄褐色;叶呈条形,长1-4.2厘米;雌球花圆柱形;球果呈圆柱形;种子呈倒三角状;花期5月;球果11月成熟。
植物学史
冷杉属是一类适应于高寒冷凉气候的
裸子植物,是松科中物种数目仅次于松属的第二大属。冷杉也是北半球环北极泰加针叶林的主要构成之一,与它的搭档云杉相比,冷杉属总体分布纬度略低一点,局部区域比如在横断山区,冷杉属成员的分布海拔却常比云杉属更高。在中国的第一、第二级地形阶梯,从新疆的天山到东北的大兴安岭、长白山,西南的青藏高原到华中的秦巴山地,都常能见到成片的冷杉和云杉林。
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人认为中国第三级阶梯的江会有野生的冷杉存在。
1963年11月,当时在浙江丽水
龙泉县林业部门工作的吴鸣翔,因为偶然的机会与同事一起到庆元县这片全省最高的山地野外考察采集植物。同样在一个雨雾的天气里,他们被迫找地方避雨,在避雨的林子里,他发现了几棵树皮灰黄、此前并没见过的针叶树。尽管这几棵树并没有可用于鉴定的球果,他还是采了标本,根据枝叶猜测为“华东黄杉”,但依然对此心存疑惑,那些特别的枝叶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在之后几年里,他数次回到原地,依然没有发现球果。到了1971年,吴鸣翔被调到庆元县万里林场工作,更近的距离让他更加执着、更频繁地观察这几棵树。1972年,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他痛心地发现,其中胸径最大的一棵树被洪水冲倒而枯死了—然而在那一时刻,没有人认识这棵树,他也无法实施任何保护措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75年7月,当吴鸣翔再次来到百山祖,终于在他看过无数次的树上找到了冷杉属标志性的挺立向上的球果—那些是未成熟的淡黄色球果,但足以说明这是冷杉!是江南的冷杉!他的坚持终于迎来了重大的发现。在采集了若干球果标本下山后的数月后,他陪同植物专家们再次前往考察了几次,1976年3月,当时的《
植物分类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百山祖冷杉鉴定会,与会专家同意这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冷杉。
在专家们的协助下,1976年11月18日,《百山祖冷杉—一种新的冷杉的发现》刊登在《植物分类学报》上,标志着这一物种正式发表,吴鸣翔1975年11月15日采集的标本“吴鸣翔7511”和“吴鸣翔7512”也被指定为模式标本,各有一份存放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11米,胸径40厘米;
树皮灰白色,不规则龟裂,裂块纵向大于横向,裂隙较深;大枝平展,枝皮不规则浅裂;小枝对生,稀三枝轮生,基部围有宿存芽鳞,主干及直立枝上的小枝交叉对生,一年生枝淡黄色或黄灰色,无毛或凹槽中有疏毛;冬芽卵圆形,有
树脂,生于枝顶,三个排成一平面,中间之芽常较两侧之芽为大,稀在小枝节间上面(即背地面)生有一芽、其后发育成直立枝,芽鳞淡黄褐色,三角状卵形,背面中上部具钝纵脊。
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二列状,或
枝条下面之叶排列成两列,上面之叶斜展至直伸,其长度由下面两侧至上面中央递减,长1-4.2(通常为1.5-3.5)厘米,宽2.5-3.5毫米,先端有凹缺,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横切面有2个边生树脂道或生于两侧端的叶肉薄壁组织内,上面至下面两端及下面中部有一层连续排列的皮下层细胞;幼枝之叶在枝上常呈两列,先端呈二尖裂。雌球花圆柱形,长3-3.5厘米,径约8毫米,
苞鳞上部向后反曲。
球果通常每一枝节之间着生1-3个,圆柱形,长7-12厘米,径3.5-4厘米,成熟前绿色至淡黄绿色,熟后淡褐黄色或淡褐色;中部
种鳞扇状四边形,稀近肾状四边形,长1.8-2.4厘米,宽2.5-3厘米,先端近全缘或有极细之细齿,两侧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基部楔形、两侧耳状;苞鳞稍短于种鳞或几相等长,上部近圆形,宽7-8毫米,边缘有细齿,先端露出、反曲,尖头短,长1毫米以内,中部收缩或窄缩呈条状,宽3.5-4毫米;
种子倒三角状,具与种子等长而宽大的膜质种翅,翅端平截。花期5月,球果11月成熟。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
产地生境
百山祖冷杉为中国东南部新近发现的稀有珍贵树种,特产于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以上地带,林中混生的优势树种为亮叶山毛榉及多脉青冈栎、
青冈栎等阔叶树种。
百山祖冷杉产地位于东部亚热带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温度极低,湿度大,降水多,云雾重。年平均温度8-9℃,极端最低-15℃;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相对湿度92%。成土母质多为凝灰岩、
流纹岩之风化物,土壤为
黄棕壤,呈酸性,pH值4.5,
有机质含量3.5%。幼树极耐阴,但生长不良。
生长习性
百山祖冷杉开花机会少,平均5-6年才开花结果一次,一般会在4-5月开花,11月份球果成熟。百山祖冷杉雌雄同株、风媒传播为主,雌花生长在树枝上方;雄花为黄褐色,形态为簇状,生长在树枝下方。百山祖球果其实就是雌花,当种子成熟时,球果的木质鳞片就脱落。百山祖冷杉的独特之处是冬天果鳞掉了以后,留下的果轴不凋落。
百山祖冷杉雌球花向上、雄球花向下,花期正值雨季,不利于花粉传播,很难长出有效种子,自我繁殖十分困难。要培育实生苗,只有等到雌雄球果同时开花结果才有机会。直到1991年,3株冷杉中的雌、雄两株冷杉终于同时开花。
繁殖方法
因种源缺乏,庆元县林业部门,先用插条繁殖保存率很低,此后选择以日本冷杉为砧木进行枝接,用髓心形层对接法、围土劈接、靠接均获成功。中国杭州植物园也进行了嫁接法繁殖,保存了部分幼苗。
主要价值
百山祖冷杉是中国特有的古老
残遗植物,是苏、浙、皖、闽等省唯一生存至今的冷杉属中的珍稀物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等方面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极危(CR)。
列入《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极小种群(狭域分布)保护物种。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极危。
列入《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9月7日——Ⅰ级。
列入《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极危(CR)。
种群现状
截止2021年,在浙江百山祖主峰西南坡1740米处落叶阔叶林中,分布着3株全球仅存的百山祖冷杉,成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针叶树”。1987年,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濒危种。百山祖冷杉系近年来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在自然分布区仅存林木五株,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长不良。
从1963年吴鸣翔第一次发现到1969年,整个区域只找到了8株百山祖冷杉,其中3株散生,5株形成了小种群。物种发表后,专业工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再去发现地附近铺开寻找,却没能再发现新的植株。而因为洪水冲击导致的枯死,和几次去向已不明的移栽,以及林冠遮蔽导致的生长衰弱,到1987年,百山祖冷杉就只剩下3株野生植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将百山祖冷杉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尽管在1985年,百山祖成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又在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百山祖冷杉物种发表之后,吴鸣翔和林场工作人员就开始筹划繁殖它,尝试过种种的扦插、用日本冷杉作砧木嫁接,结果都不太理想。百山祖冷杉花期较短且不稳定,常因为雌雄球花花期不遇而空有球果无法产生种子。直到1991年才迎来了雌雄球花同时开,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终于有了一批饱满种子,也有了一批播种的小苗,20年后长成了两米多的小树。2017年,浙江大学与保护区合作,将百山祖冷杉未成熟的胚组培成功。截止2021年,自然授粉的种子在原地散播,已经长出了400余株幼苗。
2024年3月3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经过多年保护,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被发现时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目前已野外回归4000多株。
濒危原因
由于当地群众有烧垦的习惯,自然植被多被烧毁,分布范围狭窄。加以该种开花结实的周期长,天然更新能力弱。
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全球气候变迁,其分布区向高纬度和高中海拔山地退缩;人类开发活动及森林火灾使冷杉分布区的“孤岛”面积更为缩小;物种之间生存竞争激烈;多雨的小气候,土壤淋浴作用强烈,造成土壤贫瘠,百山祖冷杉积聚养分以开花结实的间隔期长,难得开花;百山祖冷杉种群内部变异分化,形成性别分离和个体生态差异;百山祖冷杉种群个体太少,可孕性极差,自然有性繁殖十分困难,常规人工无性繁殖也很困难。可见,百山祖冷杉濒危有环境因素,也有物种本身内在因素,若仍任其自然演变,很难避免物种灭绝的发展趋势。
保护措施
已由当地林场负责保护。近年为拯救这一树种免于灭绝,有关方面正在探索繁殖措施。
保护成果
2022年12月8日上午,全球濒危物种百山祖冷杉保护成果正式发布,当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攻克繁育难题,累计培育母树种子实生树83株,自然萌发幼苗600余株,回归种植4000株。
植物文化
1992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4枚的《
杉树》邮票,其中一枚是“百山祖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