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 var. yunnanense (Leichtlin ex Elwes) Stearn),是百合科大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大百合茎中空,无毛;叶为基生叶卵状心形或近宽长圆状,茎生叶卵状心形,叶向上部渐小;花为窄喇叭形,白色,内面有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条状倒披针形,花丝扁平;果为蒴果,近球形,果柄粗短;花期6-7月,果期9月。
形态特征
百合科大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2米;地下部基生叶的叶柄基部膨大形成鳞茎,开花后凋姜;在老鳞茎基部每年可形成数个小鳞茎。
花茎高大,直径达3-4厘米,中空,无毛。叶基生或茎生,卵状心形,长15-20厘米,宽12-15厘米,向上渐小,均无毛;
叶柄长15-20厘米。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10-20朵,花狭喇叭型,白色,内面有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6,条状倒披针形,花丝扁平;长10-15厘米,宽1.5-2厘米;
雄蕊6,比花被片短,
子房圆柱形,3室,长2.5-3厘米,宽0.4-0.5厘米,花柱长5-6厘米。
蒴果近球形,长3.5-4厘米,径3厘米,棕黄色,种子扁钝三角形,淡棕色,具膜质狭翅,长0.4-0.5厘米,果柄粗短;。花期6-7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
云南大百合产于中国云南、四川、甘肃等地,自然状态下多生长于海拔1600-1800米的土壤疏松、肥沃、阴湿的林下、灌丛或山涧溪流两岸。
生长习性
云南大百合喜春季阳光充足、夏季冷凉、耕层湿润荫蔽的环境, 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6-7)、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通常可用分球繁殖和播种法繁殖,但播种苗需8年才能开花。分球法在秋季进行,可将新产生的小鳞茎分割到下来另行种植。
栽培技术
圃地宜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的落叶阔叶林下,以耐水湿、春季发芽迟、展叶晚的树种为最佳。早春,阔叶树如果萌芽展叶较晚,在云南大百合萌芽期和展叶期阳光可直射地面,土温回升较快,有利于植株的营养生长,使植株健壮,开花繁茂;夏季高温来临时,又能形成良好的郁蔽度,既能遮挡强光、防止叶片灼伤,又能降低气温、可延长花期和植株生长时间,大大提高观赏效果和更新鳞茎的质量。
云南大百合忌土壤粘重,如为粘重土壤,需掺粗河砂、炉渣或锯末改良,改良物用量应为耕作层土壤量的20%。耕深在30厘米以上,清除杂物,耙碎土块,撒施充分腐熟的堆肥3千克/平方米,再加入过磷酸钙0.1千克/平方米、骨粉0.3千克/平方米,使其与耕作层土壤混匀。可用硫酸亚铁调整pH值。
10月初茎叶开始枯萎时,将老株挖起,取下带根的鳞茎,用手掰开小鳞茎,注意不要损伤鳞片。清除泥土、残根后用百菌清或多菌灵500倍液浸泡20分钟,晾干后定植。
栽植时按株、行距80厘米×100厘米将鳞茎埋入土中,鳞茎顶端埋入土表以下10-15厘米,太浅易倒伏。种完后稍加镇压,使鳞茎与土壤紧密接触。切不可栽植过密;因为云南大百合在生长旺盛期植株高大而繁茂。栽后浇1次透水,并用树叶、草屑等覆盖防寒、保墒。
水分:云南大百合春季萌芽后至整个生长季节,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干旱则会造成生长缓慢、植株瘦弱、叶尖枯黄;盛夏大雨过后也要及时排水,忌积水,积水易烂根,造成地上部分死亡。10月份以后叶片开始枯黄,此时要减少浇水,使植株进入休眠期。
中耕除草:幼苗期可进行人工除草,中耕宜浅,以免碰伤幼芽和伤害鳞茎。
施肥:春季3月中旬出苗,展叶期施1次肥,以氮肥为主,以促进茎、叶生长,施肥量为每亩磷酸二铵2.5千克、尿素5千克;花茎抽生期和开花前期各追施1次速效磷、钾肥,以促进花朵繁茂,施肥量为每亩磷酸二铵5千克、磷酸二氢钾2千克;花后小鳞茎迅速生长增大,再施1次磷、钾肥,以利于新鳞茎更新、生长,施肥量同上。可结合施肥浇灌0.5%硫酸亚铁调整pH值。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观赏:云南大百合大而洁白,艳而不俗,十分高雅,配以秀丽嫩绿的大叶,是庭院中十分珍贵的观赏植物。其果实椭圆状球形,似一颗颗绿宝石嵌于花茎顶端。在园林中云南大百合可布置于林下,溪旁阴湿处、路边;也可盆栽摆设于较大的厅堂。
经济价值
由于其花茎粗壮、硬直,也可作为一种大型切花材料。
食用价值
云南大百合鳞茎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分,可供食用,在中国民间有食用习惯。在中国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粮食食用。
药用价值
云南大百合的果实具有药用价值,中国民间常用其作为中药马兜铃的代用品,治咳喘病。
云南大百合鳞茎可入药,药名为“白瓦”,性寒,味甘、淡,有散瘀解毒,止咳,止呕的功效。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