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
广西河池景观
白龙洞,是一个形容山地景色的名词,源于中国龙的文化和民间的美好传说,各地的白龙洞很多,著名的如:广西河池白龙洞、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河北省张北县白龙洞、四川峨眉山白龙洞、湖南省攸县白龙洞、镇江金山白龙洞等。
历史人文
白龙洞也称白水神宫,自吸潮岩沿白水溪溯行公里许,有一 院落,向西穿院落而行 约三百米,只见悬崖峭壁下有一厅洞赫然在目,就是白水神宫。千百年来人们只知有此传说和一偈语:“ 老山有座岩,岩下有座宫,禁住白水神,盛世人才知”。乡民和许多考专业的探险人员据此探寻,迷然不得其。时至1997年初农历乙亥岁末,正值中华盛世,村人李忠新在白水 神连三夜托同样梦的情况下终令万 “白水神宫”今得开放洞内博大幽广、富丽堂皇、景色迷人、高达50米、深宽未可测。据专家考证还有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远古动物的化石,很有考古和观赏价值。2002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此洞,叹称之为世界奇洞.白龙洞(原名白水神宫),相传是白水龙神居住的洞府。
主要景点
白龙洞位于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脚下,地处风景秀丽的株洲酒埠江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内,与天下五岳之一的南岳,中华始祖炎帝陵,革命圣地井冈山相邻,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石炭纪白云质灰岩岩溶洞穴。镶嵌在延绵群山苍翠葱郁间的白龙洞因洞内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
白龙洞因洞中有鳞甲宛然的石龙而得名,位于会仙山南面山腰。分上下两洞,上大下小,小洞有草书“白龙洞”题额,大洞有楷书“云深”巨锩。洞内洞道平坦,盘曲数里,钟乳石形象万千,绚丽灿烂。大洞岩口,立石像一尊,身长9尺,左手捧着圆珠,右手食指上指,坚毅自如,道貌岸然,这是唐未僧人陆禹臣像。相传他得仙术,居大岩里。白龙洞内千姿百态,有摩崖石刻,所刻的罗汉号共518位,碑高200厘米,宽110厘米,碑中还刻有佛教故事画一幅。此碑刻于宋元符戊寅年(1098),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刻。洞壁题刻满目,计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60多幅(处)。白龙洞在张北县台路沟南部坝头山崖的半山腰。这里近似90度的绝壁,有300米深,洞口约二十几平米,深不可测。据说,从洞里扔进活鸡,就从几里外的红丝洞飞出鸡毛,洞里经常有“呼呼”的风声。如今洞里有神水、神土、莽洞,引得周围乡里顶礼膜拜。从坝顶探进白龙洞,山路崎岖,灌木丛生,异常艰难,当年日本人追八路到此,也手足无措,后架起大炮轰击,白龙洞也安然无恙。白龙洞所在的坝,杳无人迹,山花烂漫,站在坝顶,北疆的辽阔、南国的绮丽,尽在眼底。洞内长约3000m,面积约28000m2,洞中各种钟乳石群星罗棋布,造型奇异、富丽堂皇,宛如地下宫殿。主要景点有金鱼厅、烟雨厅、九龙树(南天神柱)、洞天门、蓬花崖、银河瀑布、公主殿、白水龙宫(海底世界)、蝙蝠洞等。据有关专家介绍,九龙树和白水龙宫这样的景点,在溶洞中实属罕见。公主殿、蓬花崖的奇异,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赞不绝口,洞中还有哺乳动物化石群,初眇鉴定为:大熊猫、剑齿象和羚羊。白龙洞形成于四万年以前发如今公元1997年。洞内现有佛光普照、蓬山仙境等6个景区。大小景点近100处。大自然的造化。赐予了白龙洞无限的风采。洞内钟乳石、石笋等景象万千,神态各异。特别是“南天神柱、天下第一帘、海底龙宫”三大奇观无不令人称奇叫绝!2002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到此采访此洞,并于11月12日起连续3晚播放采访实况,称此洞在各地溶洞群中独具特色。
洞内宽大幽深,洞中有洞,楼上藏楼,钟乳石千姿百态、三步一景、五步一阁,万千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被喻为湘东第一洞。白龙洞长达数公里,可供开发的旅游路线为4000余米,现向游客开放的线路为1280米。洞内上下分为三层,上、中层为旱洞,下层为水洞。洞中各种岩溶景观桥、山、田、幔、瀑、等等应有尽有。其中“唐僧西行、神象观潭、观音坐莲”等形象景观更是俯首即是,栩栩如生。白龙洞因“四绝”而闻名国内外,“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无不令人拍手叫绝。洞中的“天下第一柱”高达29米,国内称雄。这里的钟乳石在轻轻敲击下,可以发出不同高低的优美动听的音符,以“石头会唱歌”的神奇,吸引万千游客。“景赛黄龙洞,奇胜芦笛岩”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洞穴研究所前所长朱学稳教授在考察白龙洞后得出的结论。
在南溪山西北山腰处,洞口于山体北麓,标高155米,高出南溪河10米,洞高20米、宽12米,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长499.5米,面积1828平方米,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与锅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两对相互穿透的岩洞,元岩与穿云岩也是南北对穿,而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这几组互相通连的岩洞,都是发育于不同时期的较小的地下河道。发育最早的是龙脊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到几万年前观音洞形成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层南北陡直裂隙发育,白龙洞和锅底洞、元岩和穿云岩这两组岩洞,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发育,几万年前才形成较完整的地下河。如今,用人工把这3组洞穴打通,6个岩洞连为一体,从白龙洞石槽进入,到锅底洞的“金山银山”折回,转入穿云岩的“对虾挂壁”、元岩的“观音像”,东转,经龙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共25个景点,洞程总长523米,形成一个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深邃、虚幻的洞府天地。桦皮岭:桦皮岭在张北县东部,与沽源、崇礼、赤城接壤。距张北90多公里。桦皮岭主峰海拔2128米,比泰山高出八十多米,是坝上最高峰。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桦皮岭。这里年均气温只有4度,7月份为15度。无暑,夏天是最美好的季节。桦皮岭的背坡原始桦木葱葱郁郁,各种山花野草有一米多高。漫过一坡一岭。有野黄花金莲花野玫瑰芍药花、干枝梅、凤帽菊、蘑菇等野生植物三百多种。这里山花烂漫,凉风习习,是夏季北方地区最佳的避暑地。大圪塔石柱群:大圪塔石柱群由排列整齐有序的六棱石柱组成,据专家考证,此乃火山爆发形成的特殊景观,距今已有2500多万年的历史,举世罕见。据考证,类似的石柱群自然奇观,只在英国的北爱尔兰有一处,叫“巨人堤”。苏蒙烈士陵园:苏蒙烈士陵园由纪念塔、纪念碑和烈士墓三部分组成,位于张北城南15公里的野狐岭西侧山上,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牺牲的60名苏蒙联军将士而建。野狐岭是塞北之门户,边陲之要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诗云: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兵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中都遗址: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城西北15公里处的白城子,古称旺兀察都,在大都北京、上都正蓝旗之间,北通漠北,南控中原,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武宗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与大都、上都、和林并称元代四都,成为皇室避暑、游猎地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1997年挖掘出城址及大量的国家甲级珍贵文物,经专家鉴定,正式确定为中都遗址。这一发现于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展”。
景点游记
“桂林山水甲天下”,迷醉了多少人啊!同样,镶嵌在绵绵群山苍翠葱郁间的白龙洞,洞中有洞,楼上藏楼,钟乳石千姿百态、三步一景、五步一阁,万千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被喻为湘东第一洞。既然有此佳景,我们不妨趁假期之便去亲近一下这待字闺中的村姑喽。来到白龙洞洞口,一阵阵凉意,使人几乎忘了这是在炎热的夏天。进洞之后,是一片稍宽的空旷地,也似一个小型的会议厅。四周围着形态各异的小仙人。左边是小路,向左边走,越往里走,路就越窄。头顶的石钟乳参差不齐,脚下的路面凹凸不平,时时感到惊险,有如履薄冰之感啊。突然,路面变宽了。路边有一块巨石,中间凹进去一个深深的圆洞,好似一个天然的石臼。“这是什么?!”经人解释才知道,这块石头经过上千年的历史,被这上面渗下来的水滴成一个洞,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滴水穿石”吧。“滴水穿石”在孩提时就听说过,可从没见过真正的“滴水穿石”,还以为那只是人们胡缀而已。此刻,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用手轻抚着头顶上的石钟乳,看着路边的“大石臼”,我不禁对眼前的小水珠肃然起敬。“小水珠们”千百年来朝着一个目标,一滴滴地往下淌,终于形成了晶莹莹的钟乳石,形成了奇妙的“大石臼”,真是辉煌出自于平凡之力啊!瞧着钟乳石尖端上的晶莹的水珠,听着这洞中不时传来的清亮的“滴嗒”声,我的心被这种旷远的庄严和神圣迷醉了。路面时宽时窄,人也不时地低头哈腰,碎步而行。时而似一个阔步而行的小伙,时而似一个含羞的闺女低头遮脸而行,时而又似一个年高的老头弓身而进。“哇,好痛也!”原来一不小心,撞着了一只“倒挂金钩”的“小蘑菇”。这只“小蘑菇”口径约莫八十厘米,摸上去湿漉漉的,好细嫩的哩。再往前走,路开始大起来了,直喘一口气,将腰用力一挺,并且咳嗽一下,大吼一声:“好了,好了!”再瞧前方,灯光闪烁不定,交相辉映,光影笼罩下的“王母瑶池、白龙游海、唐僧坐禅、八卦炉、神像观瀑”等显得栩栩如生,婀娜多姿。步入洞中,一步一景,如临仙境。音乐厅中的“石钟音乐”传颂着前所未闻的石头会唱歌的神奇。用手轻拍着奇特的石钟乳,居然把1234567之神音敲出来了,五音俱全啊。稍懂音乐之士可以在洞中随着这石编钟的伴奏尽情的欢唱。还有那耸立洞中的“天下第一柱”,高达29米,国内称雄。更有意思的是,那坚挺的“生命之根”,虽让人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有胆大之女,用手轻摸一下,随后又是大叫一声:“我的妈也。”嘿嘿,有趣不?顺着左拐右绕的小石子路,伴着明暗不定的彩灯,想着天地神奇的魔力,不免有一种悠悠然的感觉了。走上一段石阶,又走下一段石阶,忽而上忽而下,也不知是进还是出。突然一阵热浪迎面扑来,哦,这还是没走的夏季哩。回家的车中,细思此次游洞,别有一番意外的情趣与收获。它不但让我领略了奇妙的天地造化之神景,而且让我领悟出了“小”的力量,“小”的意义,“小”的深蕴。此时此刻,随着这摇晃着的车身,迷糊中的我,又似乎变成了一滴山涧中的小水珠,汇聚于山溪之中,朝着大海奔去。
溯燕龛河南行,20余里便尽。源头有山,名曰刘备山,白龙洞就在此山。相传当年刘备帅军途径此地,曾驻扎修整,故起名为刘备山。又传,刘备在山上入梦,梦中一白龙从洞中腾空而起。刘备醒来派士兵满山找寻,终在北坡见一小洞,深不见底。为探究竟,派人“系绳悬下,不见踪影,复下,不闻回音”。看来,洞确实很深。如今,洞口已被一扇铁门封死,原因是有顽童入内嬉戏,消失了踪影。曾有在当地打工的壮汉结伴探究,也是身绑粗绳,缓缓送下,下至百米,绳尽而仍不见底,只好放弃。老人们说,白龙洞深不可测,长亦不可测,洞还有一口,而且远在太原。还说,如果洞内的水倾泻而出,堵住山乡出口,这方圆几十里地就会成为水底世界。白龙洞,有白龙,神灵之物为山乡带来了福祉。有记载以来,山乡很少遭遇洪涝灾害,即使山外颗粒无收、饿殍千里,这里也是五谷丰登、不愁吃喝。曾有传闻,说是某年全省干旱,数月无雨。一日,晴空万里,刘备山处飘来一朵白云,形似龙身,随后乌云滚滚,雷声大作,少时天降甘露,滋润禾苗,旱情缓解。种种美好的传说表达了山乡人民对白龙洞和白龙的美好向往。其实,就地形地貌而言,传说的大洞也只有喀斯那地貌才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太行山脉大都是由普通的山石构成,结构松散,不具备形成大型山洞的条件。同时,山乡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了大小20多座煤矿,有煤层的实事更加证明了传说的不可靠。至于旱涝保收的幸事,主要得益于煤层和独特的山地结构,积聚了大量地下水资源,促进了植被的有效生长,保持了一个较为独立、适宜的局域性生态环境。可惜,由于煤炭资源的盲目开发,使地下水大量流失,影响了这里的生态。不知地下纵横交错的坑道是否于白龙洞接通,倘若如此,白龙的美梦是否被惊扰。一旦惊扰,它将栖身何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8 11:23
目录
概述
历史人文
主要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