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亭
宋代范成大诗作
《白鹭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赴金陵参加漕试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写厌倦宦游生活,闲居客舍日日远眺的情景,后两句具体写登白鹭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这首诗以景抒情,写景平淡,抒情含蓄。
作品原文
白鹭亭①
倦游②客舍③不胜闲,日日清江见倚阑④。
少待⑤西风吹雨过,更从二水⑥看淮山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白鹭亭:白鹭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有“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句子,由于亭子正对白鹭洲,所以称此亭为“白鹭亭”。它在赏心亭的旁边,伫立其上,可看到江中的白鹭洲。
②倦游:厌倦于行旅生涯。
③客舍: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④倚阑:亦作“倚栏 ”,倚靠在栏干上。
⑤少待:稍等。
⑥二水:指二水亭。在金陵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西面大江。北与赏心亭相对。亦因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而得名。
⑦淮山:泛指长江北岸诸山。
白话译文
倦于飘泊居于客舍孤独寂寞,
只好日日独自凭栏眺望远方。
等待西风吹拂小雨过了之后,
从二水亭眺望长江北岸诸山。
创作背景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范成大由家乡苏州赴金陵(即建康,今江苏南京)参加漕试,途中共作诗十二题十五首,《白鹭亭》即为其中之一,当是行至金陵时所作,是范成大中进士之前的早期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句“倦游客舍不胜闲”,是抒写自已倦于羁旅,客中孤寂寂寞的情怀。范成大出身贫寒,父母又很早去世,为了维持生计。后来又为了应付科试,他不得不经常四处奔走。数年飘泊既已令人如此不堪,客中百无聊赖的滋味更使人难以忍受,诗人那种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是不难想见的。
次句“日日清江见倚阑”顺承上句。唯其逆旅之中不胜闲暇,所以诗人才能“日日”来到江干的亭榭之中“倚阑”眺望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一句既是上句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上句。“不胜闲”三字的补充说明。不说人见清江,反说清江见人,拟人法使诗句显得波峭有致。如果直说,就失之平直而索然无味。其实上二句只是一个引子,其作用是为后二句写登白鹭亭张目。
“少待西风吹雨过,更从二水看淮山”二句,就是具体描述这次登白鹭亭的情景,归结到题目上来了。诗人刚来到白鹭亭不久,忽然刮起一阵西风,挟带着雨点迎面掠过,于是诗人转而来到二水亭上,凭栏远眺对岸的群山。“更从二水看淮山”一句,乍看似嫌平淡,实则含蕴丰富。宋、金两国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全部为金国所占有。淮河作为最北的边界,一步逾越不得,真如咫尺天涯,令人黯然神伤。范成大诗中虽然只点出“淮山”,但言外之意却在“淮山”的背后,更确切地说在淮河以北的广大沦陷区。因此,这最末一句是揭示全诗主旨的点睛之笔,宜细加玩味,不可等闲看过。
这首诗艺术上最重要的特色是委婉蕴藉。全诗从倦于羁旅、不耐闲暇说到“日日倚阑”,又进一步说到登白鹭亭,最后引至看“淮山”,平平道来,不作感时忧国之语,而感时忧国之意自在其中。这首诗写得较为冷静客观,因而意旨含蓄,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姜剑云《名家选集卷:范成大集》: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由于厌倦宦游生活,闲居客舍日日远眺的情景,看似逍遥自在,但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读者就会深深地体味到作者远眺时内心的不平静。他遥望淮山,眺望江北,心中想的是那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并非真的闲来无事,而是心系国家,想着怎样收复失地。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7: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