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三郎是中国民间奉祀的英雄神。古代闽越王郢的儿子。他的原型是驺寅,他是闽越王
无诸之孙,闽越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骑白马,故号“白马三郎”。“白马三郎”的故事在
福州地区广为流传:传说当时鼓山
鳝溪有一条恶鳝,长三丈,残害百姓,三郎将它射杀,但三郎人马也被鳝尾缠住拖入水中同归于尽。后人建
鳝溪广应
白马王庙奉祀纪念,尊为鳝溪冲济广应灵显
孚佑王。另外,
开闽王王审知也曾被称作“白马三郎”。
历史记载
鳝溪在
鼓岭西麓的峡谷中,距
福州市中心7公里。清《
榕城考古略》载:“
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山峡有二潭,下潭广六尺,深不可测,距上潭五里。”下潭边有“龙首”二字摩题刻。山雨来时,
鳝溪之水从两峰夹峙中破峡而出,直扑山涧,漫过二潭,冲向山脚。而在久晴日子,则清泉淙淙流淌,和着松涛,鸣奏出美妙的天籁之音。
又据《榕城考古略》记:相传汉代闽越王郢受封治理冶城时,
鳝溪深潭有恶鳝兴妖作怪,危害百姓。“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者,以勇力闻,射中之。鳝缠之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死。害遂绝邑人立庙祀之。”庙名
鳝溪广应庙,俗称
白马王庙。唐贞元十年(794年),观察使
王翊在此祈雨,修葺此庙;唐咸通六年(865年),观察使李瓒奏封白马三郎神为“龙骧侯”;五代闽王
王审知又奏封为“宏涧王”。宋庆历六年(1046年),郡守蔡襄也在此祈雨,重修庙宇;熙宁八年(1075年),敕封冲济广应王;绍定五年(1232年),加封
孚佑王。从
白马王庙西侧进山,跨越溪涧,拾级而登,有射鳝台、六角亭、
祈雨台诸胜。沿途还有自宋至清的摩崖题刻,其中以宋代蔡襄的《祈雨记》最为珍贵。郡守曾巩也为
白马王庙写过祈雨文。
人物原型与考证
郢第三子
中国民间传说见于《三山志·祠庙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八闽通志·地理·山川·善溪》、《八闽通志·祠庙·福宁州·白马三郎庙》,兹摘录故事最完整的《八闽通志·地理·山川·善溪》所记:“善溪,旧名
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相传越王郢时,溪有大鳝,长三丈。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鳝怒,缠以尾,三郎人马俱溺,邑人立庙祀之。淳祐八年,郡守陈垲更今名。”用白话译过来就是:
白马王传说为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有勇力、好游猎,一日遇见一条大鳝害民,三郎弯弓射击,结果人、马皆落入水中溺死,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庙奉祀。
开闽王王审知
其记载见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所记:“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审知为人
状儿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乾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说的是,
王潮攻克
福州以后,被唐朝廷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任命
王审知为副使,
王审知英俊潇洒,常骑白马,士兵们都称他为白马三郎。后来,
王潮死后,王审知便代替王潮成为福建观察使。
故事考证
这两个看似简简单单的传说故事和名称巧合,其实隐藏了许多宫廷斗争的历史。我们回过头来看闽越国的历史,
无诸死后,其子孙及族亲为争夺王位进行十分剧烈的斗争。史书记载:“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
诛死”,“三王之众相与攻之”,居股等“计杀
余善”。《汉书·严助传》记载:“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从以上记载说明:
无诸的继任者闽越王被其弟甲所杀;甲又因杀闽越王篡位,被其弟郢诛死;闽越王郢为篡夺王位后,又被其弟
余善所杀;最后余善因为称帝反汉,居股等人又计杀余善。
“白马三郎”的故事就发生在“闽越王郢为篡夺王位后,又被其弟
余善所杀”时间之间。在这期间,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呢?《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击南越……上遣大行
王恢出豫章,……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觽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讲的是闽越王郢派兵攻打南越,汉武帝派
王恢从南昌、杭州发兵攻打闽越,闽越王郢于是派兵在关隘处
力拒汉军。这期间,
余善设计谋反,杀郢献给汉武帝表示投降,他想如果汉武帝拒绝他的投降,就力战再乘船逃到海里去。当时郢篡位以后,就发兵攻打邻国,然后又受到来自汉朝廷的压力被迫迎战,应该说是处在联绵不断的战争中,在这期间,诞生的“白马三郎”的传说,绝非简简单单的为民除害的故事。
白马其实隐喻了寅的人马穿着白衣。传说当时寅带了两名副将,十八名将军一同征讨鳝鱼精,最后全部战死。印证此人马兵非一个人,而是一支穿白色孝服的军队。
鳝溪在
福州城东,有了这个传说以后才改的名,说明这里是战斗发生地点。杀了国王郢的人,是他弟弟
余善,只要把余善的发音,倒过来就是鳝鱼,所以这条鳝鱼精指的就是余善, 余善杀了郢以后,在闽国胡作非为,后来余善被汉武帝所灭,举国皆完。 可见人民对
余善恨之入骨,称他为妖怪也不为过。“白马三郎”的传说,实际指的是:汉武帝派大军征讨闽越国,闽越王郢派出以太子为首的大军在关隘处与汉军对峙。这时闽越国朝廷内乱,
余善杀了兄长闽越王郢,向汉武帝投降。在关隘处的太子闻讯大惊,急忙帅人马返回,王子孝服哀兵,与
余善军在
福州城东,
鳝溪外的湖泽中进行决战,战斗中,太子射伤了余善,但是遭到余善埋伏在后面的军队的袭击,自己的乘船被余善击沉而丧生,太子的部下包括十八将军也全部丧生。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历史传说最终演变成了“白马三郎”的神话故事。
话题回到
王审知的“白马三郎”传说。在
王潮被唐朝廷封为福建观察使之后,
王审知做了一件很巧妙的事情,就是自称“白马三郎”。史书上只记载了两个动作:
“乘白马”:
王审知这特定的时间点上,骑起了白马,也就是在
王潮被任诸侯,
王审知任副使以后,王审知骑起了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白马三郎这个称谓,是军营里这么称呼他的,部下要给上司起个绰号,那还不要经过上司首肯?说白了就是
王审知授意部下这么做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关于闽越时期“白马三郎”传说的背景。闽越王
无诸死后,太子即位,后来太子被他弟弟“甲”所杀,后来,甲又被郢所杀,郢又被他弟弟
余善所杀,闽越国到余善这辈为汉武帝所灭。闽越国反复演绎的弟榝兄篡位的历史,
王审知不会不懂。王审知是
王潮的弟弟,刚刚拿了
福州,功高镇主。如果
王潮有什么猜疑,
王审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而“白马三郎”演绎的是一个为了君主,与叔父作战,战死沙场的王子的故事。
王审知很聪明的选择了“白马三郎”这个外号,从弟弟降级成了君主的“儿子”。表面上自降一等,其实确为
明哲保身,低调做人的计策。当时
王潮家族是从光州固始迁徙到福建的大姓,家族关系错综复杂,王潮除了
王审知这个弟弟,还有
王审邽、王延复这样的弟弟、堂弟。在闽越国人杀兄篡位的历史面前,
王潮不可能不有所顾虑。 这时候
王审知识时务的站出来,从弟弟这个可能是权力竞争者的身份,摇身一变,变成“白马三郎”这个誓死捍卫君主政权的英雄。可以说,即化解了自身的危机,又赢得了
王潮的信任。这可能也是后来
王潮愿意传位给弟弟
王审知,而不传给儿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