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颖薹草
莎草科薹草属植物
白颖薹草(学名:Carex duriuscula C. A. Mey. subsp. rigescens (Franch.) S. Y. Liang et Y. C. Tang)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根状茎细长、匍匐。秆高5-20厘米,纤细,平滑,基部叶鞘灰褐色,细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1-1.5毫米。叶片平张。苞片鳞片状。穗状花序卵形或球形,长0.5-1.5厘米,宽0.5-1厘米。小坚果稍疏松地包于果囊中,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2毫米,宽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头2个。花果期4-6月。
形态特征
根状茎细长、匍匐。秆高5-20厘米,纤细,平滑,基部叶鞘灰褐色,细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1-1.5毫米,内卷,边缘稍粗糙。叶片平张。
苞片鳞片状。穗状花序卵形或球形,长0.5-1.5厘米,宽0.5-1厘米;小穗3-6个,卵形,密生,长4-6毫米,雄雌顺序,具少数花。雌花鳞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3-3.2毫米,锈褐色,边缘具宽的白色膜质,顶端为白色膜质,顶端锐尖,具短尖。果囊稍长于鳞片,宽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3.5毫米,宽约2毫米,平凸状,革质,锈色或黄褐色,成熟时稍有光泽,两面具多条脉,基部近圆形,有海绵状组织,具粗的短柄,顶端急缩成短喙,喙缘稍粗糙,喙口白色膜质,斜截形。小坚果稍疏松地包于果囊中,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2毫米,宽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头2个。花果期4-6月。一般3月初返青,11月下旬进入休眠期,全年绿色期260-270天。
生长环境
白颖薹草喜冷凉气候,耐寒能力较强,在-25℃低温条件下能顺利越冬。耐干旱能力亦强,在干旱平地、小丘陵、山坡上都能生长。白颖薹草适应性强,耐荫性较强,亦耐瘠薄,在贫瘠的荒废地及路边各类土壤上都能生长,但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佳。它的耐荫能力属于中等,比异穗苔草差。不耐炎热高温,在中国北京地区入夏抽穗开花后草色很差,直到9月气温凉爽方能重新恢复生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繁殖方法
白颖薹草常采用种子直播和营养繁殖两种方法。
播种繁殖:坚果(种子)外层具不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播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处理方法:①把种子装入布袋或麻袋内捆扎好袋口后挂在自来水龙头上,用水直接冲洗4天,即96小时后取下,摊在地上晾干,然后拌入细沙播种。发芽率可以提高50%左右。②沙藏处理,将种子与沙按1:4混合或分层放入桶内,厚度为30-60厘米,湿度始终保持70%左右,将木桶放入低温(1-4℃)冷藏或高温(12-14℃)热藏。一般2-5周。每天应翻动湿沙,必须保持湿度。③沙磨处理,擦破种皮,用擦破种皮的方法可使种皮产生裂纹,水分沿裂纹进入种子,从而打破因种皮而引起的休眠。播种量7-10克/平方米,春、秋两季进行播种。出苗后幼苗生长缓慢,应及时松土、除草。
营养繁殖:可采用铺草块及栽植根状茎,多采用单株或草簇分根行植(10厘米×15厘米)或返青前用根茎埋植。
栽培技术
白颖薹草栽后必须勤灌溉,勤除杂草,方能使新建草坪逐渐成长起来。白颖薹草由于其幼苗生长慢,又无匍匐枝,覆盖地面较慢,养护管理、清除杂草是一项主要工作。并要喷施氮肥及供给足够的水分,可使叶片色泽浓绿,提高观赏价值。及时修剪,保证草坪平整。一般从4月开始,定期进行剪草,以便控制生殖枝的萌出及高度,通常剪草留草高度以3-4厘米为宜。
主要价值
白颖薹草用于草坪建植,由于白颖薹草叶绿、纤细,且外形整齐美观,因此园林部门以及绿化单位多用它作观赏和装饰性草坪,又可用作人流量不多的公园、庭园、街道绿地、花坛四周、喷泉外圈等绿化材料。用于铁路和高速公路护坡;白颖薹草的抗寒和抗旱能力强,其根系发达,也常常被用于公路和铁路两边的绿化和水保。
参考资料
白颖薹草.植物智.
白颖薹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24 09: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