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是现代新闻人
白岩松所撰的长篇自传集,初版时间为2015年。
内容简介
《白说》的内容主体是白岩松在大学、剧场、机构等地讲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新加了“读后感”。
《白说》是白岩松对自己一段时间内心路历程的总结,包含了其对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各领域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白岩松曾打算以10年为一个节点,出一本新书,《白说》和《幸福了吗》相隔只有5年时间。相比《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这两部作品,《白说》有点不太一样,白岩松希望把这个时代的发展嵌在书中,“这本书更多的是着急,期待一个更好的国家,期待一个更好的人生格局和一个更好的你”。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白说》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无论是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都给出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白说》讲述了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体现了其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而谈及“说话”的话题,白岩松在《白说》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不过,白岩松还是写道:“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白说》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在书中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内容特色
《白说》中秉承了白岩松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亲切自然。比如说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在书中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
《白说》集中了白岩松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岁月”“价值”“时代”三个篇章,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
作品评价
通读《白说》一书,不难发现,书中处处渗透着白岩松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人民网评)
《白说》是他作为公共人物在公共场域的言论结集。这些言说不仅指向公共议题,也同时指向转型时代个人心灵的安置与皈依。所谓“白说”,终归并非白说,白岩松以他个人的巨大影响力,以并不沉默的姿态,以理性的声音,以常识的尺度,传达出“言说”本身蕴含着的巨大力量。(新京报评)
作者简介
白岩松,男,1968年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
东方时空》《
新闻周刊》,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评论员、《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兼)。出版作品《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