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蛤学名为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Reeue),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底栖经济贝类,肉细味美、营养丰富。
壳高3.4~4.6厘米,壳长3.6~3.9厘米,壳宽2.6~3.7厘米。贝壳 坚厚,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 弯。贝壳具外皮,顶部白色,幼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 一条很窄的边缘。生长线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内面白色,铰 合部宽大,左壳具一个分叉的主齿,右壳具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两壳 前、后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左壳单片,右壳双片。外韧带小,淡黄色; 内韧带大, 黄褐色。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 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
每百克鲜肉中含蛋白质10.8克、脂肪1.16克、碳水化合物4.6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
硫胺素0.03毫克、梳黄素0.15毫克、烟酸1.7毫克。100克干品中含碘240微克。蛋白质中含9种
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中,属
完全蛋白质。脂肪中含
脑黄金主要成份
DHA(二十二碳烯酸)3.3%,EPA(
二十碳五烯酸)5.5%。
白蚬子苗种是指1岁以内和壳长2厘米左右的贝苗。采捕季节应在春冬、初夏或秋季。采捕方法可用脚踩或耙子耙,贝苗受踩受耙露出滩面而拾之。运输日期应根据当时气温高低,在耐干范围内运到,运输中最理想的是用筐或草包装运,切忌连蛤带水堆积在船仓内,以免造成大量死亡。养殖场地应选择底质以细砂或泥砂为主(含砂量在60~80%)、风浪较小,平坦、稳定的中低潮区海滩。场地选好后应进行平整除害,用高0.5米左右的
化学纤维网片把整个养殖地围起来,较大的养殖场地还应再用网片隔开,分为若干小区,以免
四角蛤蜊移动时堆积在场地一端。幼贝放养密度应视养殖目的和海区状况而定,属于暂养的,密度可大一些。一般养成中投放壳长2厘米的幼贝(每千克500个左右)时,每亩可控制在500~700千克。
播苗可在潮水退出滩面时进行,将幼贝均匀地撒在滩上。亦可在涨潮时用船装运幼贝至预先插好标记的滩涂上均匀撒播。养成期要防灾、防害、防逃。大风暴雨之后要检查拦网情况,若
四角蛤蜊因风浪翻滚成堆应及时疏散。对养殖区内的敌害性螺类、鱼类、蟹类和鸟类要经常采捕或驱赶。一般春天播放体长2厘米的幼贝,秋后体长可长至3厘米。四角蛤蜊长到3厘米左右便可收获。除繁殖期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