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
塔头镇有个
顶埔村,原是揭阳县第六区保西乡的一个自然村,现属塔头镇的一个自然村。村庄房屋零落散乱,无祠堂祖厅,不似村落模样。这里原是个
墟集,墟集开后而成村落,有许多姓氏聚居,建筑也各自为政。全村2000左右人,以讲潮汕话为主,客家话在村中也可使用。昔时,附近居民在此交易土特产、日常生活用品。“顶埔”原不是村名,而是作为墟集的称谓。
顶埔的“顶”字可能是个方位词,因为顶埔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一片山坡上,面前是一片较低的平原。因地势高而称“顶”。而塔头埔从前的位置是平原,在五经河之滨,地势较低,或许曾称为“下埔”,与顶埔相对应。从这些方面看,“顶埔”之名是从墟市的地理位置来的。
顶埔过去也属交通要道,是往金和、里湖、灰寨、南山的必经之地。市集一度较为繁荣,但自民国年间,塔头市场兴起,便渐冷落。至解放初期,这里只剩下墟场的痕迹而已。墟内较有规划,四面各有10多间铺屋围绕,成口字形,东西一排,还有几间建成二层骑楼。场中建有几座“四脚亭”,以粗石为柱,瓦片盖顶,是昔年小贩摆卖鱼肉菜蔬的摊档。顶埔这个市集,在山区可算是较大的一个
墟集。
顶埔村有座古庙,历史上颇为有名,叫“白虎庙”,后面还连接一个庵堂,叫“
百福庵”。据1994年出版的《揭西县志》记载:“白虎庙,进大门为前厅,经院子进中厅,过天井为正厅,两旁有横屋。虽不华丽,但根基坚固。据《揭阳县志》(乾隆年间编的)载:”白虎庙,距城60里‘。可能是乾隆年间所建。当地居民反映,庙建于明代,与明贶庙同为古庙。“县志只有如此记载,但不知所祀何神?香火怎样?有何影响?都无详述。解放后改为保西小学校舍,已面目全非,只有前厅可辨出是座庙宇。它前临广阔平原,背靠村庄,对面数里处有座小山,青苍翠绿,称为”案山“,庙前有一小溪,溪心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澈见底。旧时为
揭阳一座有名古庙,也不失为一处胜景。
白虎庙后连着一座庵堂,规模比白虎庙大近一倍,尚存石匾书“
百福庵”三字,也作保西校舍,正厅为礼堂,两厢为教室,僧舍为教师宿舍。正厅前一天井,约40多平方米,全是沙地。据当地人介绍:古庙与庵堂是块蛇地,白虎庙是蛇头,百福庵是蛇身,天井正是蛇脐,所以不能盖石灰
三合土,保留作沙地,蛇才会活。沙呈黄白色,微小细软,十分清洁,挖下数尺,全是同样的沙粒。天井边没筑涵洞出水,若遇大雨,不管多大,四周屋檐之水,都归向天井,即时被沙地吸干,真有点令人惊奇。改为校舍后,天井仍保持原状,每次学校大扫除,洗厝的水,不管百担千担,都归向天井,霎时便全干了,可能这天井是个沙窟,直至地下沙层,才能容纳这许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