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苦恶鸟
秧鸡科苦恶鸟属鸟类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是属于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头顶至上背暗石板灰色;尾上覆羽棕褐色;额、头侧以及下体大部纯白色,腹以下红棕色。虹膜红褐色;嘴黄绿色;脚黄色。它们有着深色的背部,而脸、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故有“白胸”之名,而“苦恶”二字则是由于它的叫声类似于“kue kue”而得名。
形态特征
白胸苦恶鸟是中型涉禽。上体暗石板灰色,两颊、喉以至胸、腹均为白色,与上体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头顶、枕、后颈、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榄褐色,并微着绿色光辉。两翅和尾羽橄榄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白缘。额、眼先、两颊、颏、喉、前颈、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红褐色,下腹两侧、肛周和尾下覆羽红棕色。幼鸟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体的橄榄褐色多于石板灰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橙红色。腿、脚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5-258克,♀163-251克;体长♂280-346毫米,♀267-323毫米;嘴峰♂37-40毫米,♀32-42毫米;翅♂156-175毫米,♀150-174毫米;尾♂68-85毫米,♀61-78毫米;跗蹠♂53-63毫米,♀46-58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500米,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米。
生活习性
白胸苦恶鸟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常躲藏在芦苇丛或草丛中,轻易不出来。晨昏和晚上活动时常伴随着清脆的鸣叫,善行走,无论在芦苇丛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轻快、敏捷。有时也在水中游泳,飞翔力差,平时很少飞翔。迫不得已时,飞行10余米或数十米又落入草丛。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常久鸣不息,反复重复这一单调的鸣声,直至整个晚上。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龙虱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英属印度洋领地汶莱、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
旅鸟: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卡塔尔、塞舌尔、也门。
中国分布
中国在北纬30°以南广泛分布,在南方省份为留鸟,在长江流域为夏候鸟,分布于海南(东方、坝王岭、乐东、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琼山、文昌)、广东(徐闻、海丰、陆丰、揭阳、澄海、潮安、英德、清远、三水、高要、连山、乐昌)、香港、广西(北部湾)、福建(永泰、福州、闽侯、长乐、连江、邵武)、台湾、云南(景洪、勐腊、勐海、思茅、孟连、河口、金平、蒙自、西畴、耿马、双江、保山、潞西、昆明)、江西(泰和、南昌、永修、丰城、靖安、波阳、都昌、九江、庐山、德安)、湖南(江华、宜章、东安、沅陵)、四川(峨眉、乐山、石棉、汉源、成都、简阳、重庆、北碚、南充、蓬安、岳池、苍溪、邻水、秀山、万源、城口、达县)、贵州(册享、榕江、平塘、贵定、惠水、遵义、赤水)、湖北(武汉、神农架)、安徽(贵池、祁门、黄山、九华山、金寨、大别山、合肥、滁县)、浙江(金华、丽水、杭州、宁波、莫干山)、江苏(太仓、苏州、盐城、高邮、江都、徐州、南京)、上海、河南(信阳、桐柏山、罗山董寨、伏牛山)、陕西(洋县)、甘肃(天水、武都)和宁夏(泾源、六盘山),偶见于山西(河津、太原)、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和吉林(莫莫格)。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单配制,至少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产4-10枚,通常5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毫米×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08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文化内涵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传说,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这里所说的“姑恶”,应该是所谓的“苦恶鸟”之名的由来。
参考资料
Amaurornis phoenicurus.The IUCN Red List.2013-02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08: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