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绣眼鸟
鸟纲动物
白胸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albogularis):体长10-12厘米,翼展7.5厘米,体重约30克。头部呈淡绿色,颈部呈橄榄绿色,下体从淡黄色到灰白色不等。眼周有白圈,嘴小而尖,舌能伸缩,舌尖有两簇刷状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虫或采食花粉。
形态特征
白胸绣眼鸟雌雄羽色相似。体长10-12厘米,是最大的绣眼鸟之一。翼展7.5厘米,体重约30克。头部呈淡绿色,颈部呈橄榄绿色,上体绿色,在北方生活的种群羽毛更深和更灰暗。眼睛周围有一个狭窄的白色眼圈,在双眼之间有一条细黑线。喉咙及腹部白色,下体从淡黄色到灰白色不等。
栖息环境
留鸟。仅栖息在诺福克岛匹兹特山(Pitt Mount)近5平方公里大的树木繁茂的大型森林覆盖区,也在森林边缘活动。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格非常活泼,常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它们把巢建在不高却叶子茂密的树枝上,很难发现它们。这种鸟具有各种各样的叽叽喳喳叫声。主要以小型虫类为食,吃果实、草莓、花蜜及昆虫,也可以从花中摄取花蜜。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之间的诺福克岛,是此地的特有物种。
繁殖方式
繁殖期10-12月,雌雄共同筑一杯形巢,巢用苔藓、细草、羽毛等建成,非常精巧。每窝产蛋2枚。孵化期为11日,雏鸟出生后11日就会换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白胸绣眼鸟是澳大利亚诺福克岛的特有种。据报道,赫尔(Hull 1909年)报道该物种“非常丰富”,并且科里亚(Correia)于1926年在一周内采集了12个标本。然而,到1962年,物种数量被认为已经下降到50只以下(Mees 1969)
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破坏和入侵物种。随着引入的灰胸绣眼鸟在诺福克岛上归化,白胸绣眼鸟开始衰退。它将白胸绣眼鸟从其繁殖范围中取代。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大鼠摧毁了巢穴并清洗了森林,导致1962年该物种数量严重下降到50只。1986年,诺福克岛国家公园成立,以拯救这种鸟免于灭绝,但由于该物种的情况波动,调查往往不成功。 1978年,只监测了4只,然而官方调查自1980年以来没有记录过该物种。1986年在诺福克岛国家公园的最后一个栖息地周围,澳大利亚和诺福克岛联合设立了面积465公顷的诺福克岛国家公园来挽救它们免于灭绝,并在公园内设置了防掠食者的围网。但2000年仅目击到1只,鸟类观察者声称在2005年曾见过这种鸟,鸟类学家Guy Dutson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未能找到任何该物种的踪迹。
白胸绣眼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 2009年11月进行了一项为期3周的全面调查,基于353个考察点计算未能找到该物种,并得出结论,它有90%的可能性在功能上灭绝(G. Dutson in litt.2009,2010,Dutson 2013)。
参考资料
White-breasted White-eye .Thewebsiteofeverything.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