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扇豆
豆科羽扇豆属植物
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别名白花羽扇豆,豆科羽扇豆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掌状复叶,小叶5-9枚,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形,总状花序多花,花长约1.5厘米,互生,花冠白色,荚果线形,扁平,花期2-4月,果期3-6月。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茎直立,粗壮,被贴伏或伸展的绢状长柔毛。掌状复叶,小叶5-9枚;叶柄长于小叶片;托叶钻形,先端锥尖,长1.5-2厘米,基部稍与叶柄连生,被毛;小叶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25-40毫米,宽12-18毫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楔形,边缘睫毛状,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柔毛,中脉细,上面平坦,下面稍隆起,侧脉不明显。总状花序多花,长5-10厘米,顶生;花序轴长于叶;花长约1.5厘米,互生;苞片钻形,早落;花梗短,长3-5毫米;小苞片短,线形;萼二唇形,长8-9毫米,绿色或淡蓝色,被毛,下唇长于上唇,在果期宿存;花冠白色,旗瓣先端蓝色,与翼瓣等长,龙骨瓣尖头。荚果线形,扁平,长4-6厘米,宽8-13毫米,密被长柔毛,后渐秃净,先端具尖喙;有种子2-4粒。种子凸镜形,白色至淡棕色,平滑。花期2-4月,果期3-6月。
生态习性
白羽扇豆性喜凉爽,阳光充足,忌炎热,稍耐阴。深根性,少有根瘤,生于沙质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质(pH值5.5),中性及微碱性土壤植株生长不良。
地理分布
白羽扇豆原产地中海区域,中国见于栽培。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播种繁殖:于秋季进行,在21-30℃高温下发芽整齐。羽扇豆生产中多以播种繁殖,春秋播均可,3月春播,但春播后生长期正值夏季,受高温炎热影响,可 导致部分品种不开花或开花植株比例低、花穗短,观赏效果差。自然条件下秋播较春播开花早且长势好,9~10月中旬播种,花期翌年4~6月。72孔或128孔穴盘点播、覆盖。育苗土宜疏松均匀、透气保水,专用育苗土或是草炭土、珍珠岩混合使用为好。种子较大,普通或包衣处理,约40粒/克。发芽适温25℃左右,保证介质湿润,7~10天种子出土发芽,发芽率高。
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根茎处萌发枝条,剪成8-10cm,最好略带一些根茎,扦插于冷床。夏季炎热多雨地区,羽扇豆常不能越夏而死亡,故可作二年生栽培,宜早春栽植于栽培地,株距40cm,早栽早发棵,开花结籽较早。入夏前结实后地上部分枯萎,秋季再萌发新株,或于枯萎前采收种子。华北需保护越冬。
栽培方法
羽扇豆苗期30至35天,待真叶完全展开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发达,移苗时保留原土,以利于缓苗。在定植以前视长势情况应进行1至2次的换盆,盆钵的选用最好为高桶盆,以满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种植摆放密度。针对秋播种植,越冬时应做相应的防寒措施,温度宜在5℃以上,避免叶片受冻害,影响前期的营养生长和观赏效果。土壤酸碱度的调节,依据羽扇豆的生长习性,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pH值)对于羽扇豆正常的生长和开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较简便有效的调节方法是对栽培基质施用硫磺粉。由于硫磺在基质中需一定时间的分解(约40天以上)才能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施用应尽早进行,一般在移苗后2至3片真叶出现时开始,施用量视栽培基质原有酸碱度而定。另外,硫酸亚铁、硫酸铝等酸性肥料虽具有短期内降低 pH值的效果,但过高的盐离子浓度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产中要少用。
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 白羽扇豆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蓼白粉菌。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小粉点,温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到全株叶片。病情严重时,使叶片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后期有黄褐色至黑色点(子实体),叶片病部增厚,枯花畸形黄。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为蓼白粉菌等。以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5月气温升高,产生分生抱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抱子可多次侵染。4~10月均可发病。10月花卉入温室或房间时,病菌也可随之入内,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室内也发病,并成为翌年室外发病的侵染源。防治方法:(1)栽培管理,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枝条,使其通风透光;冬季温室内不能温度过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提高抗病性。(2)消灭菌源,在病害发生轻时,及时清除病叶。在出入温室和房屋时,要严格检查,发现病叶及时烧毁,避免成为侵染源。(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农抗120或抗菌BO-10乳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或75%十三吗啉乳剂 1000倍液, 10天喷1次,连喷几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尤其对托市津、粉锈宁药剂有抗性的白粉病其效果更好。对于一些新产品药剂,应详见说明书或先进行一些小的防治试用,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锈病 白羽扇豆锈病病原为羽扇豆单孢锈菌,多在叶下面产生锈褐色粉末状孢子堆。夏孢子堆主要生于叶上面,椭圆形,排成线状,淡褐色,有侧丝。夏孢子椭圆形,单孢,淡褐色,有细刺,有8-10个分散的芽孔,大小19~26微米×21~32微米。冬孢子堆主要生于叶下面,长形,排成长线状,不突破表皮,有深色侧丝。冬孢子长棒形,双孢,上端截形或锥形,下部较细,栗褐色,大小18~34微米×35-64微米,柄短,有色。
基腐病 病菌主要是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病原称立枯丝核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传染途径: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活,不休眠。有报道,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140天以上,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主要价值
盆栽观赏:白羽扇豆植株匀称、叶片茂盛的矮生品种的出现拓宽了羽扇豆的市场推广范围,使其有机会走进普通家庭,加上它所赋予的特殊寓意,相信人们会对其加倍的钟爱。
插花使用:白羽扇豆丰富的植物材料历来就是花艺大师创作的重要素材,随着羽扇豆种植量的不断加大,其作为切花的使用价值逐步被人们注意和发现,实现切花的栽培生产。
经济用途:白羽扇豆茎叶主要用于青饲和放牧,也制作优良青贮,为猪和乳牛良好的饲料。种子是含蛋白很高的精饲料,并用作绿肥和覆盖作物,也是蜜源和观赏植物。
参考资料
白羽扇豆.植物智.
鲁冰花.护花网.
白羽扇豆.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15: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