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简称雁翎队纪念馆,是雄安新区最大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
河北省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1990年7月,建纪念馆。
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
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他们利用淀内沟壕纵横的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辗转茫茫大淀,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打伏击,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先后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彻底切断了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有效牵制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谱写了一曲曲白洋淀渔民抗日救国的赞歌,为巩固和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31名战士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设有序厅、华北明珠白洋淀、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惩处汉奸为民除害、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等18个展厅,陈列有大量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形象雕塑等,以及运用电光声、三维动画立体成像、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包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人称“水上飞将军”的
雁翎队。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雁翎队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
“荷花淀派”创始人
孙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写成了《荷花淀》,以后相继创作《芦花荡》《新安游记》《白洋淀》《安新看卖席记》等作品。
著名新闻工作者
穆青,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990年、2001年三次来到白洋淀。1943年,穆青曾采访了一位战斗在白洋淀的军队干部,了解到白洋淀上活跃的这支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加之穆青又在冀中打过游击,十分熟悉白洋淀的情况,于是,三千多字的报道《雁翎队》,于1943年8月22日在《解放日报》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后,该文被中学课本选用,后又在《人民文学》转载。
当代作家
徐光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短篇小说集《望日莲》、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多数作品中都反映了不屈不挠的白洋淀人民抗击日寇的感人故事和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岁月。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从开馆以来,平均每年接待团体参观、党史培训、研学100万人次以上。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在雁翎队纪念馆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的‘嘎子村’和‘徐光耀文学馆’,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对弘扬白洋淀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周双全。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河北省民营企业家传统教育基地”等称号。在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组织开展的2005年度“群众最喜欢的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评选活动中,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被评为“群众最喜欢的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