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泉群(Baiquan Spring Group)分布于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
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
猪拱泉、
灰泉、冷泉、
花泉、柳叶泉、
草泉、漫泉、惠泉、
漂泉、
麻泉、
团泉、当道泉、
丫丫葫芦泉、
双宝泉等。其中白泉、花泉为金代《
名泉碑》所载。泉群总流量在18.66万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区打井,正水头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区河槽的东坡、南坡,几乎常年有渗水明流。
位置境域
白泉泉群分布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猪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叶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团泉、当道泉、丫丫葫芦泉、双宝泉等。其中白泉、花泉为金代《名泉碑》所载。
水文特征
泉群总流量在18.66万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区打井,正水头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区河槽的东坡、南坡,几乎常年有渗水明流。一般年份水位变幅为1~1.8米。170年代以来,由于兴建水厂及钻掘工业生产自备井,地下水被大量超采,致使泉域排泄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已间竭,甚至全年干涸。
地质地貌
白泉泉群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有花泉、柳叶泉等20余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泉群四溢,形成一片开阔水域,泉群周围稻香四飘,荷塘遍地,因其独特的出露方式,在济南众多泉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泉泉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以地表分水岭为界;北部以石炭、二叠系与岩浆岩接触带为界;东、西边界分别为相对阻水的文祖断裂和东坞断裂,总面积为783.48 km2。其南部山区大面积的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大气降水在此入渗并向北径流,在王舍人、济钢附近遇到石炭、二叠系和岩浆岩体阻隔,在第四系薄弱处涌出地表。
主要泉点
白泉,在王舍人镇纸房村北约150米处。古称白野河,又称白泉河,金《名泉碑》称白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四》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河入黄河。水质优且量丰,素有鱼米之利。1955年曾装一台17.7千瓦的发电机发电,供附近村民照明。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郊工业区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白泉停止喷涌,成了一片荒废的洼地。80年代,在白泉东侧建滩头自来水厂,供周围10余个村庄用水。90年代中期着手开发,挖成一个长约百米、宽20米左右的水塘,尚有泉水出露,经年不涸,但水势已远不如以前。 当地百姓又将白泉称为“百泉”,因此泉周围尚有众多的小泉,如唐家泉、张家泉、李家泉等等,白泉为众泉之首。
丫丫葫芦泉,又名葫芦头泉。在白泉东北约300米处。因平面呈丫丫葫芦形, 故名。昔日,泉源奋涌,水深数米。今为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自然洼坑, 淤塞严重;平时积有浅水,旱时干涸,洼坑内长满苇草。
灰泉,在丫丫葫芦泉西北约300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已夷为稻田, 仍常年积水。
草泉,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已“失考”。今当地百姓所称“草泉”,在白泉以东约800米。原为自然水坑,水极旺盛,深达二三米。现已淤塞。1975年前后曾在泉源处打一机井,作灌溉之用,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
麻泉,在纸房村西南约500米,济南市东郊自来水厂东邻。泉源深广,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麻披泉”。今已湮于农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所载“麻泉,在白泉北,流入滩头”,方位与此泉相反,当为古时在白泉以北另有“麻泉”。
惠泉,在麻泉东约300米。崇祯、 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与冷泉合。”今早已沦为农田。
冷泉,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白泉“旁有冷泉、漫泉”。今已湮于农田。
漫泉,在纸房村西南约300米。崇祯、 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冷泉西南,流入滩头。”昔日水盛,几与麻泉相连,故乾隆县志载“漫泉,一名麻披泉”。今已沦为农田。
漂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东,发源迅疾,流经曲家庄,入遥墙河。”已湮失。
团泉,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团圆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团泉,在白泉西,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团泉,一名漂泉。”已湮失。
花泉,名列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在王舍人镇陈家张马村东北隅,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因十孔争沸,波纹激荡,状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过去,花泉水势很大,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 耿家泉相汇,在附近形成“张马泊”。清康熙《济南府志》载,“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然后流入大清河。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桥头置有碑亭,并有茶摊、瓜果摊等。因环境优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随着公路的开通,此处已无往日的繁华,碑亭亦毁圮不存。 据倒卧于双龙桥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载,当时花泉已融于藕池中。1970年以前,尚可见池底涌泉。后因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尤其是附近张马屯铁矿的开掘,泉渐停涌,水泊也被改为稻田、菜地。1993年在桥东辟建渔塘,花泉遂没于塘内。雨季,双龙桥附近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等无池小泉仍时有出露,积水成洼。旱季复涸。
饮马泉,在王舍人镇大辛庄北,黄台电厂河东侧。当地百姓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在此饮马,故而得名。该泉是一个东西长50多米,南北40米左右的不规则的天然水塘,常年有水,可灌农田。水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婆娑。
猪拱泉,在王舍人镇南滩头村西南田间,无砌垒泉池。由于地下径流上源的大量开采,此泉现已成季节泉。旱季干涸,雨季出露,平时周围土壤湿润。
当道泉,在王舍人镇西梁王村北约400米处。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源流深长,可资水利,流入坝子河”。泉池甚广,可垂钓,泉畔建有钓鱼台寺。解放前,寺已毁。50年代末,泉池日渐淤塞,以至沦为稻田。
柳叶泉,在当道泉北,广约300平方米。50年代末淤塞,沦为稻田。
双宝泉,在王舍人镇冷水沟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田间。 为东西相距百米左右的两泉,皆常年积水。西侧之泉水深,植有莲荷;东侧之泉水浅,呈沼泽状,苇草茂盛。
治理开发
白泉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为一处独立泉群,周边有白泉、花泉、草泉、柳叶泉等泉20余处,观赏价值高,是泉城济南十大泉群之一。白泉泉群片区现有的农业观光项目已经叫停,有关部门将先把这片区域保护起来,再科学地恢复和开发。2012年7月10日,济南市就白泉泉群保护工作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白泉泉群保护规划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及管理工作,要求各相关部门一定处理好东客站建设与白泉泉群和谐共存关系的问题,并本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建设白泉生态湿地公园,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泉水保护成果,做大做强泉水文化“文章”。白泉湿地占地3000亩,核 心 部 分 在700-1000亩,未来建设完成后,有望申请为省级湿地公园。白泉湿地建设完成后,省城形成西有济西湿地,中有大明湖,东有白泉湿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