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
彭州市境内;距成都70公里。总面积301.5平方公里。地埋位置为东经103º41′-103º57′,北纬31º10′-31º29′,属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96年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正式启动保护区工作,完善了省级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同时筹备保护区的升级工作
2002年7月白水河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上报国家林业局。
2003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复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围绕总体规划保护区又及时编写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5月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复。
2003年11月成立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理环境
地貌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山褶皱带的中南段,地质上属于
横断山东部,是四川盆地向
青藏高原过渡段的典型地貌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最低海拔1480米,最高海拔太子城4818米,由于地形剧烈切割,山谷成“V”型和“U”型发育,相对高差悬殊,形成山高坡陡谷窄的地貌特征。区内水文属长江支流沱江发源地之一,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水文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河流属沱江水系湔江上游。本区河流主要有银厂沟、龙漕沟、牛圈沟汇集区内50余条岔沟之水注入湔江,湔江流经境内20余公里,据有关水文资料,湔江年均流量26.3立方米/秒,枯水期2.11立方米/秒(12月到次年的3月),最大洪水流量4490立方米/秒左右(8—9月),落差大,水流湍急,河水终年不断,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气候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形和海拔的影响,气候具有下列特点。气温垂直分异明显,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随海拔由低到高分别为:北
亚热带、山地
暖温带、山地中温带、山地寒温带、山地亚寒带。降水量多,降雨集中,多暴雨,冬季以固态降水为主,年降水量966.9毫米,年蒸发量980毫米左右。雨日多,日照少,湿度大,年日照时数1300 — 1400小时,年无霜期278天左右。全区极高气温和极低气温分别为29.8 ℃ — 5.1℃,年平均气温12.3℃,大于0℃以上积温4000 — 5000℃,山地年平均气温递降率为0.6℃/100米,区内气候适宜大熊猫可食竹生长。
保护范围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150公顷,地埋位置为东经103°41′-103°57′,北纬31°10′-31°29′,属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与德阳市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相连,北与汶川县交界,西与
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白水河保护区按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核心区位于保护区北部,面积为171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95%,主要包括保护区内的
银厂沟、
回龙沟上部、大坪上部等地。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面积506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8%,主要包括马鬃岭―九峰山―牛圈沟―梅子岭一带,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带状区域。实验区位于保护区的南面,面积为791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25%。范围包括:保护区与社区及银厂沟风景区相接的区域,包括燕子岩、经堂坪、银厂沟与社区交界的约1500m的范围;保护区内九峰山、南天门、轿子山沿山脊以南的范围;牛圈沟至三岔河沿沟两岸约1500m范围;大坪至干沟、后坝沟、锅圈岩一带与社区接界的约1000m范围。
保护对象
植物
维管束植物164科695属1770种,其中
蕨类植物25科,57属,151种;
种子植物139科,638属,1619种。保护区内古老、特有的种数十分丰富,原始古老植物有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多种植物。保护区植物中属我国特有属约有22属,占全国特有属数的11.22%,这些特有的属大都为单种属和少种属,如
珙桐、连香树、
水青树、香果树、
串果藤、
大血藤等。
动物
在保护区的58种
濒危动物中有兽类25种,占四川濒危兽类总数的43.9%。其中
金丝猴、金猫、云豹、
水獭、
大熊猫等为濒危物种。保护区内已知的四川珍稀和特有脊椎动物有100多种,占全省特有种类的36%左右,既有横断山地区特有种类,也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还有亚热带的种类,更有古北界的特有种类。如兽类中纹背鼩鼱、蹼麝鼩、马麝、
高山姬鼠,也有
藏酋猴、毛冠鹿、
岩羊和
松田鼠等。鸟类中有绿尾虹雉、藏马鸡、橙翅噪鹛。两栖爬行类有大鲵、四川龙蜥、玉锦蛇、紫灰锦蛇、洪佛树蛙等。鱼类有成都躐、彭县似滑、齐口裂腹鱼、青石爬鱼兆和壮体鱼兆等,其中成都鱲和彭县似鱼骨 只分布在彭县的湔江,为彭州的特有种,数量甚少,为濒危物种。
管理状况
2001年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第一个保护站(中坝保护站)。随着2002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后,国家对保护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了保护区的建设步伐。保护区建成了管理局办公楼、大坪保护站、东林寺保护站、王家坪保护站及环境教育宣传中心和一个生态定位监测站。并完善了管理局和各基层保护站的办公和野生巡护设备。在野外设施的建设上,完成了保护区界桩、界牌、巡护道路、防火了望塔、野外宣传牌的制作与设置。
2004年保护区组织人员编写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2004-2007)制定了保护区到2007年的建设计划。根据保护区管理计划先后建立和健全了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站制订了各项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47项),并对保护站制定了业绩考核办法和标准,在内业、外业、综合等方面试行了工作激励机制和流动红旗管理模式;对各科、室、站的岗位责任制,并编制成册,要求各科、室、站制度上墙,实行规范化管理。
保护价值
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森林植被保存完整,自然景观美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向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动物区系表现为东亚平原向青藏高原区系过渡的特点。区内有大熊猫10只左右,栖息地面积近1万公顷,保护区是大熊猫岷山B种群分布的最南端,在地域上沟通了九顶山、龙溪 ——虹口等大熊猫保护区,使岷山山系南段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对促进大熊猫种群间基因交流,稳定和发展大熊猫种群具有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同时也是长江重要支流——沱江的发源地之一,在涵养成都周缘和下游地区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