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泡桐
泡桐科泡桐属植物
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别名大果泡桐、通心条、饭桐子、泡桐等,为泡桐科泡桐属的乔木。其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幼枝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片长卵状心脏形,有时为卵状心脏形,新枝上的叶下有星毛及腺,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有小聚伞花序,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外有星状毛,腹部无明显纵褶,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宿萼开展或漏斗状;种子连翅长6-10毫米;花期3-4月,果期7-8月。
栽培历史
白花泡桐栽培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黄帝削桐为琴”的传说;古书《尚书》、《禹贡篇》中有记载“…徐州贡桐”,表明了在2300年前就已有泡桐林的经营;北宋时期,安徽省铜陵人陈翥所著的《桐谱》中,阐明了白花泡桐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在泡桐栽培及木材利用方面的丰富经验。
形态特征
白花泡桐高达30米,胸径可达2米,树冠圆锥形,为乔木。
主干直,树皮灰褐色;幼枝被黄褐色星状绒毛。
叶片长卵状心脏形,有时为卵状心脏形,长达20厘米,顶端长渐尖或锐尖头,其凸尖长达2厘米,新枝上的叶有时2裂,下面有星毛及腺,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叶柄长达12厘米。
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长约25厘米,小聚伞花序有花3-8朵,总花梗几与花梗等长,或下部者长于花梗,上部者略短于花梗;萼倒圆锥形,长2-2.5厘米,花后逐渐脱毛,分裂至1/4或1/3处,萼齿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至果期变为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长8-12厘米,管部在基部以上不突然膨大,而逐渐向上扩大,稍稍向前曲,外面有星状毛,腹部无明显纵褶,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雄蕊长3-3.5厘米,有疏腺;子房有腺,有时具星毛,花柱长约5.5厘米。
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0厘米,顶端之喙长达6毫米,宿萼开展或漏斗状,果皮木质,厚3-6毫米。
种子
种子连翅长6-10毫米。
分布范围
白花泡桐在世界许多国家均有栽培,在越南、老挝等国家有自然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等省份均有野生或栽培。
生长环境
白花泡桐生长在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中,但越向西南分布越高,可高达海拔2000米。
生长习性
白花泡桐的根近肉质,在土壤中分布深广,具有极强的萌芽力、萌蘖力,因此其幼苗生长迅速,属速生树种;喜光,喜温暖气候,不耐强风;耐寒性较差;耐干旱,但不耐水涝;可在贫瘠的黏土上生长,最适土壤pH值为6-7.5;能抗有毒气体,吸滞粉尘;花期3-4月,果期7-8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白花泡桐是异花授粉植物,但其花雄性不育,长期的天然杂交,使其难以保持自身优良的性状。
人工繁殖
劈根嫁接繁殖
选择生长健壮的1~5年生的白花泡桐壮苗,在其落叶10~20天后,挖取其一侧粗4~20毫米的根,并剪成10~12cm的小段作为砧木,用湿润细沙掩埋,为嫁接做准备;剪取一年生枝条中、长枝作为接穗,需带有2个饱满芽;嫁接时,用切接刀削平砧木根的上端,向下垂直劈开2.5~3.5cm;将接穗上饱满芽的两侧基部削成平滑的双切面,一侧稍厚,另一侧稍薄,将削好的接穗对准砧木的形成层或一面对准插入砧木中,用塑料薄膜缠紧后,放置在贮藏坑中,用湿润细沙掩埋;嫁接后,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接穗水分消耗。
埋根繁殖
选择一年生苗木出圃后余留或修剪下来的苗根作为种根,剪成10~15cm的根条,上端平剪、下端斜剪,放在太阳下晾晒1~2天后,按一定数量扎捆起来;将种根上端朝上直插于穴中,栽植深度为种根上端略低于地面1~2cm即可,填土压实,再覆盖少量松土。
种子繁殖
播种前,先用温水浸种,再进行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3-5天后,当部分种子开始发芽时即可播种。一般在2-3月份进行播种,避免种子被风冲散,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前苗床灌足底水,待水下渗后,将种子播于苗床面上,覆土,以看不见种子为度,最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可增温保湿,加速出苗,加速前期生长,出苗后及时间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要求耕作层超过50cm,地下水位1.5m以下;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先结合施用腐熟的有机农杂肥和磷肥深耕土壤,促使土壤风化,除灭越冬害虫,随后耙碎耙平土壤,作苗床,四周开排灌沟,对于面积大的地块要开中沟。
苗期管理
出苗期
当苗株长高约10cm时即为出苗期,可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防止地表板结,延长苗株的生长期;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抹芽,每个苗株只保留1~2个健壮芽。
生长初期
这一时期的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地上部生长较慢,当苗高10~20cm时,进行间苗,及时除草,对幼苗根部进行松土、培土,可追施尿素溶液、施硫酸铵及磷酸铵,追肥后封土,适当浇水。
速生期
这一时期的苗株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迅速,当苗株生长10天便可高达1米多时,要注重肥水管理。由于这一阶段正处于高温高湿的多雨季节,杂草生长很快,需及时除草,结合1次根部培土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可促进根系发育;同时排水沟要随时保持通畅,保证地块无积涝;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隔15天追施速效肥,如硫酸铵,共三次;每隔5天,抹掉苗株叶腋萌发出的副梢,以促进苗干生长。
生长后期
此时,苗株的地上部生长逐渐减慢直至完全停止,可追施磷钾复合肥,促进苗株后期生长,提高质量。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白花泡桐发生的病害主要有丛枝病、炭疽病。
丛枝病在白花泡桐的枝、干、根、花果等各个部位上均可表现,发病时,腋芽和不定芽会大量萌发并形成许多的细弱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叶片黄而小。可用一定浓度的四环素、硼酸钠等药剂进行防治;及时剪去病枝;控制病区种根外调。
炭疽病主要危害苗木的叶、叶柄和嫩梢。受害叶片上呈现出点状失绿的病斑,后扩大呈近圆形的褐色病斑,周围为黄绿色,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严重时,嫩梢常干缩枯死。在苗期,每半个月可用一定浓度的波尔多液、代森锌、退菌特、托布津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彻底清除和烧毁病苗及病枝叶,冬季深翻土壤,减少初次侵染源。
虫害
白花泡桐发生的虫害主要有大袋蛾、金龟子、泡桐网蝽等。
大袋蛾发生严重时会大量取食叶片,在其低龄幼虫期可用一定浓度的敌百虫、螟松乳剂、辛硫磷乳剂等药剂进行防治。金龟子幼虫叫蛴螬,在土壤中越冬,春季回暖后爬到土壤表层咬食白花泡桐的苗木,可在翻耕时放鸡鸭吃掉、人工捕杀,或在被害苗木上浇洒柚桐饼液进行防治;泡桐网蝽主要危害叶片,可用一定浓度的乐果药剂进行防治。
主要价值
绿化价值
白花泡桐树姿优美,其花大且花期长,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是美化环境、绿化城市的优良树种,被称为行道树大军中的“急先锋”,也可作为庭荫树种植于公园、住宅区绿地、庭院等开敞空间中,既可提供清新荫凉的室外休憩场所,还具有装点空间的作用;其叶大又多,带绒毛,可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能抗硝酸雾、氟化氢、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污染物,极适合用作工厂绿化,以净化空气。
经济价值
白花泡桐是重要的特用经济树种之一,常用于制造业,因其木材具有纹理通直,质地均匀,易加工等优势,可用于建筑及家装;因其木材隔潮性好、声学性好、共鸣性强,可制作乐器;因其木材不易变形、不易燃烧、油漆染色效果好,尤为适合制作胶合板、救生器械等;因其木材色浅,富含纤维素,可用于造纸。
生态价值
白花泡桐具有速生优势,大面积种植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效果;其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如Cu、Mn、Pb、Zn等,因此常是金属矿区的优势植物。
药用价值
白花泡桐的根、叶、花、果及树皮均可入药,其根味苦、性寒,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活血的功效,主治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等病症;其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主治创伤出血、痈疽等病症;其花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扁桃体炎、急性肠炎、急性肠膜炎等病症;其果味苦、性微寒,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等病症;其树皮味苦、性寒,具有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麻痹、淋毒、肠风下血等病症。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24
目录
概述
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