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栋字子隆,号吉轩,明代榆林人。其祖父弘治初由简州(四川简阳市)从军迁徙榆林,世为军户。栋生性倔僻,聪颖勤奋,明·万历《延绥镇志》载其“八岁能属文”,八岁即能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东阿知县。上任前,请教父亲如何治理东阿,父亲说:“你不应让老百姓称你为父母官,你若知父母养育之恩,就应当如儿子孝顺父母一样对待东阿百姓。栋上任后,访察民情,招抚汉桐乡叛民。整顿里甲,裁撤冗员。巧断“命案”,拯救无辜“死囚”。建书院,兴文风。修城墙,防奸宄。建义仓,赈饥民。无偿提供耕牛和籽种,鼓励种田。针对勋戚、豪绅大量侵吞土地,无限接收民户逃赋逃役的状况,他清理丈量全县的官田、民地,税役全部以银两折算,按人丁地亩多少计征。从万历二年起,田多的多出,田少的少出,这是“一条鞭法”在北方的首次试行,民众拥戴,勋戚、豪绅齐声反对。户科都给事中光懋上疏弹劾白栋:“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勅有司……将白栋记过劣处。”首铺张居正派员调查,方知所奏不实。右佥都御史、
山东巡抚李世达仗义上疏为白栋辩冤。万历五年正月,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 白栋照旧策励供职。”白栋复任留职,“一条鞭法”便在全国推广开来。有关奏疏、圣旨先后在邸报上刊抄,发往各地,震动朝野,史称:“白栋事件”。栋离任后,民众感其恩德,赞其为政“如营家计”,建“白公生祠”,结社、祭祀。
白栋政绩卓著,升山西道监察御史,秉公执法,得罪权贵甚多,后“柄政者恶其不附己”,贬到江苏任高邮州判官。给事中曲迁乔考察后认为“祛民患苦,治行超绝者”为“原任东阿令白栋”,“称为一代循良”,“特疏荐之”,栋方升户部浙江司主事,再升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万历十五年,栋父母相继去世,回榆“丁忧”。守制未满,即被提前召回,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升山东按察司佥事、昌平兵备道、山西左参议,南京通政参议,升应天府丞。其间,曾上疏改革粮饷道输之弊,帝诏奖其“修举边政,效有勤劳。”数受赏赐。后转任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大理寺少卿。
倭寇侵略朝鲜,帝令兵部尚书石星处理。石揣摩帝意,将援朝兵力大部撤回,派说客沈惟敬与倭帅议和。万历二十五年,倭寇却再次侵朝,帝始决意抗倭,逮沈惟敬斩首,捕石星下狱。三法司会审石星,栋公正论罪,与圣意相悖,帝怒,将“白栋革职为民”。回榆后,他严教子孙,保持清正、刚直的名节。殁后,葬榆林五雷沟南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