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体育
伴随着白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
白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白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白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白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概况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贵州、四川、湖南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为1858063人。白族使用白语,由于受汉族文化的长期影响,白语中含有大量汉语词汇,大多数白族都通晓汉语。汉文也是白族长期习用的通行文字。
白族历史
白族先民,史称“滇僰”“僰人”“爨氏”“白爨”“白蛮”“河蛮”“白人”“民家”等。“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南的氐羌族群的一支。
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属益州郡管辖。东汉时期,改属永昌郡管辖。公元225年,诸葛亮征服南中,大理地区改设云南郡,使这里逐渐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737年,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南诏”(现巍山县)首领皮罗阁,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以彝族和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公元937年,段思平在乌蛮37部的支持下进军大理,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存在了300多年,于1253年被蒙古军队所灭。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起用“大理”段氏家族继续管理大理地区。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消灭了蒙古势力。清代继续奉行明代中期开始的改土归流政策,但在边远山区还保留了一批白族主官和土司。
白族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大理三塔、崇圣寺以及茶马古道上的“千年白族村”和依山建立的文庙、武庙、观音殿、玉皇阁,体现着白族人民也兼容儒道佛,接受三教合一的文化。灿烂的历史传统,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风采。
白族传统体育
高山和湖泊的地理环境,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使白族逐步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代表性的有赛马、人拉人拔河、秋千、打陀螺、霸王鞭、仗鼓、耍火龙、赛龙船和洱海龙舟赛等活动形式,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性体育项目
人拉人拔河
人拉人拔河,是白族民间的一类拔河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民间流行的人拉人拔河,以两队分为两边的形式进行,每边的人数须相等,几人至十几人均可。在具体形式上,由两队前边的第一人拉住双手,第二人至最后一人抱住前者的腰腹往后拉,组成一条人绳。力大的一边把另一边的人拉过来即算获胜。在白族民间,还流行一种用单臂互相拉住拔河的形式。尤受年轻人的喜爱。
打陀螺
打陀螺,是云南剑川白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尤受白族青少年的喜爱。
传统的白族打陀螺,在玩法上分为交圈和不交圈二种形式。
交圈的打法。首先在地上划一圆圈,对抗的双方先由猜拳决定先后。后者将旋转的陀螺固定在圈内,对方则在一定距离外将陀螺抽旋抛击。如果将靶螺打出圈外则为者胜,击不中即输,负方支靶螺。如此轮换,哪方胜得多即为最后胜者。
不交圈的打法。比赛以守方所抽旋的陀螺当靶螺,而攻方则抽旋陀螺抛击,击中后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如击中靶螺后陀螺停转,则进攻者败。两队依次一支一击,一轮后交换,最后算谁胜得多。
耍火龙
耍火龙,是云南大理洱海边白族民间于大年初一进行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
白族所耍的火龙,分为黄龙、黑龙和青龙三种。一般长50米,需要三十多人同耍。每当白族耍火龙时,先有锣鼓和唢呐奏乐,接着一身着白族装束的人,双手舞动扎有宝镜、响铃和大红绸花的龙珠引龙上场。在耍龙过程中,龙珠将指引者龙做戏水、翻身、龙上天等各种动作。接着,又有滚火龙开始表演。滚火龙分红、黄两种,每节龙骨内安一个铁夹,铁夹上扎二根油捻,涂上火硝。耍龙时由舞者点燃火硝,随着龙的舞动,整条龙放出一束束瑰丽的烟火。龙越耍越快,烟花越烧越旺,龙打滚,大地火花弥漫;龙上天,长空烈焰蒸腾,蔚为壮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1 15:50
目录
概述
白族概况
白族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