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罂粟科白屈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暗褐色;茎聚伞状多分枝;基生叶少,基部扩大成鞘;伞形花序多花,黄色;蒴果狭圆柱形,具通常比果短的柄;种子卵形,暗褐色,具光泽及蜂窝状小格;花果期4-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10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侧根多,暗褐色。茎聚伞状多分枝,分枝常被短柔毛,节上较密,后变无毛。基生叶少,早凋落,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宽倒卵形,长8-20厘米,羽状全裂,全裂片2-4对,倒卵状长圆形,具不规则的深裂或浅裂,裂片边缘圆齿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2-5厘米,被柔毛或无毛,基部扩大成鞘;茎生叶叶片长2-8厘米,宽1-5厘米;叶柄长0.5-1.5厘米,其他同基生叶。
伞形花序多花;花梗纤细,长2-8厘米,幼时被长柔毛,后变无毛;苞片小,卵形,长1-2毫米。花芽卵圆形,直径5-8毫米;萼片卵圆形,舟状,长5-8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早落;花瓣倒卵形,长约1厘米,全缘,黄色;雄蕊长约8毫米,花丝丝状,黄色,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线形,长约8毫米,绿色,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蒴果狭圆柱形,长2-5厘米,粗2-3毫米,具通常比果短的柄。种子卵形,长约1毫米或更小,暗褐色,具光泽及蜂窝状小格。花果期4-9月。
产地生境
中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朝鲜、日本、俄罗斯及欧洲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草地或路旁、石缝。
繁殖方法
白屈菜采用播种以及分株繁殖。
采种与选种:白屈菜种子一般在6月上、中旬成熟。6月中、下旬开始采种,采种时要选壮株采种,一般在种子成熟1/2时整株采收,采收的整个植株在阴凉处阴干,促其后熟,阴干后,用小木棍把种子打落在塑料布上,去除杂质,即得新鲜种子。
种子处理:选一年生种子、且早熟、分枝力较强、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将种子浸入清水中,水面淹没种子,经常搅拌、翻动,浸泡48小时,种子吸水量为种子自身重量的80%,捞出晾至散落备用。为使种子早出苗、出齐苗,可将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常温下存放,3-4小时翻动1次,待种子开始露白即可播种。
播种:白屈菜一年生的种子发芽率80%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年降低。为了提高发芽率和保证全苗,要选一年生种子,以春季播种为最佳时期。播种分条播、穴播两种方法。条播是在备好的大垄上开10厘米宽、2-3厘米深的沟,踩底格子,均匀撒种,种子间距1厘米左右,覆土1厘米左右厚,及时采好顶格子。此项作业要及时认真,方可确保墒情。条播法适用于园田地,种子较集中,易拱土出苗,便于松土除草。穴播法是在备好的大垄上刨埯播种。穴距6厘米左右,每穴播7-10粒种子。覆土1厘米左右。穴播法顶土能力强,适合较板结土壤。但出苗密集在一起影响生长。
栽培技术
选地:白屈菜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土壤均可,但干旱、黏重的土壤不适宜种植。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阴凉湿润、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较适宜。也可选择沟塘、河流两岸、林下种植。
整地:白屈菜种子很小,顶土能力很弱,播种前要细致整地,此项作业是苗全、苗壮的关键措施。选好地后,以秋季深翻为好。翌年早春耙地,耙碎田间土块,整平耙细,田间无杂草,土壤疏松,最后打成60厘米大垄。若土地瘠薄,可结合整地施农家肥1.5吨/667平方米,以改善土壤性质,增强土壤肥力,减少病害。
田间管理:从播种到出齐苗需要20天左右,幼苗期矮小生长缓慢,要及时松土、除草,严防草荒形成。天旱时应浇水,浇后松土,以免土壤板结。由于白屈菜是全草入药,不需要间苗、定苗,只是在株高10厘米左右时拔出过密的植株来保证产量。
主要价值
经济
白屈菜种子含油40%以上;亦可作农药。
药用
白屈菜味苦,性凉;有毒。归肺、胃经,解控止痛,止咳平喘,用于胃脘挛痛、咳嗽气喘、百日咳,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参考资料
白屈菜.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6: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