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秃鹫
鹰科白头秃鹫属动物
白头秃鷲(学名:Trigonoceps occipitalis):鹰科、白头秃鹫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体长80-85厘米,翼展207-230厘米;体重3300-5300克。成体羽毛主要为黑色和白色。皱褶的白色腿和腹部通过醒目的黑色胸部与柔软的白色头部分开。翎领高呈黑色,鸟喙呈橘色、眼周蓝色,面部皮肤呈裸露的粉红色。两性异形,主要差别在翅膀内侧的羽毛颜色不同,次级羽翼和腹部呈白色。
动物学史
;1951年,英国鸟类学家查尔斯·马修·牛顿·怀特认为其外观相似而将其重新分类进“秃鹫属”(Aegypius内。白头兀鹫属于鹰形目鹰科,是唯一属于白头秃鹫属的物种。
属名Trigonoceps是拉丁文的合成词,由具“三角形”含意的trigonum(源自古希腊语τρίγωνος)及-ceps来自晚期拉丁语,是“头后面的”的意思。从远处看时,清楚地看到头部的三角形形状,并通过覆盖后部的白色羽绒(如波峰一样)来强调。正确地指示头部后侧的羽绒所在位置。
无亚种,是白头秃鹫属下唯一的单型种。有记录显示从西部非洲到东南侧高地,其体型呈渐大的连续性变化。
形态特征
白头秃鹫体长72-85厘米,翼展2.3米。下体呈白色,颈有白色羽毛,头部呈白色,浅蓝色,具橙色斑点。雌鹫比雄鹫重,雌鹫一般重4.7千克,而雄鹫则重4千克以下。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秃鹫,从远处和后面看,都可以与秃鹫相比较,但它的头是“白色”的。除了次级和三级飞羽外,两性完全相同,雄性为灰棕色,雌性为白色,在飞行时尤为明显。雌性比雄性大2%,重17%。
成鹫的头部非常引人注目。头冠和颈背覆盖着白色绒毛,而侧面(如颈部顶部)是裸露的肉色。颈后饰有黑色领子。喙呈橙红色,基部蓝色。虹膜黄色。腿粉红色。上体呈黑褐色,其均匀性只是被中间覆羽中较浅的翼带隔开,翼带呈中棕色,边缘呈米白色。亚成体羽毛呈灰色而不是黑色(雌性除外,其内覆羽白色,形成清晰可见的表面)。下体具典型的双色图案。无论性别,黑色的胸部与白色的腹部和腿部形成鲜明对比。雌性很容易通过内侧的次覆羽和腹部形成的大的后部白色区域来区分。较大翅下覆羽的白色尖端和白色腋窝在翅膀中部形成一条白色带,在身体水平处较宽,到翼角处逐渐变细。
幼鸟全身上下包括头顶呈深棕色,上翼内侧覆羽上有模糊的浅黄色鳞片,翼下有一条由较大覆羽尖端形成的狭窄浅色线。头部和喙的颜色比父母的颜色稍暗。虹膜棕色。幼鸟的羽毛在一岁时开始变化,尚未达到成熟,因此只有在六七岁时,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羽毛之后,才会获得完美的成年羽毛。
栖息环境
栖息于大草原、布满荆棘灌木的地区或树木稀疏的地区,也出现于完全开放的地区,例如半沙漠。有时会穿过茂密的森林。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喜欢在低海拔的混合、干燥林地生活,避开半干旱的刺带地区。出现在埃塞俄比亚高达4000米的地方,在肯尼亚可能高达3000米的地方,并且分布在博茨瓦纳以刺槐为主的地区。白头秃鹫通常避开人类居住区。
生活习性
白头兀鹫大多独居。然而,在动物尸体周围最多可以发现10只以上的个体。通常成对筑巢,雌雄都在其领地上方的高空进行环形飞行。在产卵开始之前,它们就在巢穴附近一起睡觉。成年白头兀鹫大多是留鸟,不像其他常见的非洲兀鹫偶尔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寻找食物。未成熟的白头兀鹫更加游牧,在西非的雨季能够旅行100多千克。
该物种通常比其他秃鹫飞得低,并且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尸体的秃鹫物种。虽然在大型尸体上它们经常出现在秃鹫群的外围,但它也经常在小型尸体上被发现,并且可能是偶尔的捕食者。
主要吃腐肉,即大型哺乳动物的尸体,但更常见的是事故发生后在路边发现的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遗骸、皮肤碎片或其他动物遗骸。亚成鸟也吃鸟卵、鸟类、昆虫,可能还吃小型哺乳动物。它们还吃在地上发现的大型昆虫、搁浅的鱼或干涸池塘边缘的两栖动物。它们实行盗贼寄生,从其他物种甚至其他掠食者(例如海雕)那里窃取猎物。有时它们会杀死年幼的火烈鸟。它们还攻击中等大小的活脊椎动物猎物,如猫鼬、松鼠和巨蜥等。
分布范围
留鸟: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象牙海岸、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非繁殖地:安哥拉。
存在不确定:斯威士兰和尼日利亚。
游荡(非繁殖):加蓬。
繁殖方式
筑巢季节因地区而异:西非为10月至11月至翌年5月,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为10月至翌年6月,东非为全年每个月,南非为5月至翌年1月。在雨季结束和旱季开始后几个月产卵。繁殖的配对成功率为65-75%,然而,每年有高达61%的配对并没有繁殖,通常是由于上一个繁殖季节的雏鸡仍然在依赖父母而造成的。
白头秃鹫在树上筑巢和栖息,巢穴醒目地放置在一棵高大的平顶树的树冠上,通常选择金合欢属植物或猴面包树,高度为5-20米。鸟巢直径80-170厘米,内部衬有香草和马鬃。在津巴布韦,首先选择猴面包树属诃子属的树木。每窝通常只产一枚卵,孵化时间为51-56天。幼鸟大约在4个月(110-120天)后起飞。在自然环境中,一只白头兀鹫幼鸟由一对父母共同抚养长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极危(CR)种。
种群现状
根据一些地区的估计,旧估计有7,000-12,500只成熟个体。这相当于总共10,500-18,750只。然而,对全球物种数量的新估计表明,数量要少得多,仅有5,500只存在(Murn等人,2016年)。这相当于2,500-9,999只成熟个体中仅有3,685只成熟个体。
趋势理由:该物种被认为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减少。2016年估计每年下降6.7%的中位数(范围:2.8-8.8%),相当于三代(31.26年)下降88%(范围:59-94%)(鸟盟 2020年)。博茨瓦纳的道路调查支持了这些下降率,1991-1995年和2015-2016年期间记录下降了78%,相当于三代间下降了87.5%。该物种在整个西非分布区(2006年)以及整个南部非洲( 2001年)均出现严重下降。由于许多重大威胁仍在持续,类似的下降率可能会持续到未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9 11:0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