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Cretaceous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坐落于
山东莱阳,坐拥两个园区,在这里挖掘了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
棘鼻青岛龙,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
恐龙化石与
恐龙蛋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莱阳也是中国少数几个“龙蛋共生”的地方。景区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造。
历史沿革
莱阳是“中国恐龙之乡”,白垩系地层发育齐全,蕴藏有丰富的恐龙和
恐龙蛋化石,并拥有诸多古生物之最,在我国乃至世界恐龙、恐龙蛋和翼龙等古生物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3年,谭锡畴首先报道了莱阳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鱼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同时葛利普研究了其中的昆虫和鱼类化石,周赞衡研究了其中的植物化石,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了其中的恐龙化石,将其归于鸭嘴龙类,命名为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
1951年,杨钟健和刘东生等在莱阳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察与发掘,在金岗口村西沟发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具
恐龙化石骨架,并研究命名了著名的具头饰的
鸭嘴龙类——
棘鼻青岛龙,以及金刚口谭氏龙、破碎金刚口龙等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同时还首次报道了莱阳发现的翼龙化石。此后,莱阳也有一些零星的恐龙如
红土崖小肿头龙和恐龙蛋化石被发现,赵资奎还主要依据
莱阳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提出了恐龙蛋分类命名系统。
2010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汪筱林博士带领科考队在金岗口村进行了两个半月的集中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和十多条切割很深的富含恐龙及
恐龙蛋化石的恐龙峡谷。
2010年11月,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莱阳市“中国恐龙之乡”称号。
2010年12月,“山东莱阳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正式授牌。
2011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莱阳科研科普基地”在莱阳挂牌。
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复设立“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
2013年7-9月,科考队重点对2号地点东侧的低洼地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第三化石富集层,在不到2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
鸭嘴龙类骨骼两百多件,修理后组装两大两小4条青岛龙骨架。
期间,中科院组织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莱阳恐龙发掘进行联合采访,在头版或重要版面发表了一系列长篇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整点新闻以莱阳恐龙发现专题进行了报道,产生重大影响。同年,莱阳化石地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
古生物化石集中保护产地。
2016年2月4日白垩纪地质博物馆开馆营业。
2016年9月25日由中科院专家汪筱林带领的科考队历经近2个月的发掘,在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2号
恐龙化石挖掘现场再次发掘出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层。据专家介绍,随着后续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层位的发掘区将呈现出“兵马俑式”坑道。央视对此评价:世界罕见。
2016年12月22日,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组的验收。
2016年12月,地质公园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旅发委等11部委印发《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开始正式走向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市场。
2017年9月11日,在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掘的新属种
恐龙化石,被正式命名新属种—
杨氏莱阳龙(Laiyangosaurus youngi),种名献给中国
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以纪念杨钟健诞辰120周年及他对莱阳恐龙化石研究的重要贡献。
2018年10月,白垩纪恐龙研学基地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3年12月14日,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内部景观
地质与古生物博物馆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建筑面积3630平米,以莱阳白垩盛世为背景,彰显“自然天成”的莱阳特色风貌。博物馆以时间为隐形线索,一层包括莱阳恐龙动物群、莱阳古生物辉煌历史、恐龙的故乡、恐龙蛋世界、多功能厅等板块,在其中游客可以追溯莱阳地质变迁,观赏莱阳众多古生物第一以及古生物,在多功能厅可以观看科教片等;二层进入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版块,包括地球演化、生命进化、地球生物大灭绝等。
张和国际树化石林
莱阳“
张和国际树化石林”(下称树化石林)坐落于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中,占地面积100亩,截止2019年四月,树化石林是世界迁地保存规模最大的树化石林。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树化石近400株,园内设有假山瀑布、湖泊农田,并搭配不同质感的植物。
恐龙峡谷
莱阳金岗口发掘地点周边的平原上发现的十多条切割很深的
恐龙峡谷。同时并存多种地质现象和自然地貌景观,以及多个小型湖泊。 山东省莱阳市金岗口境内分布有相对完整、出露连续的白垩系地层和大量重要的
古生物化石。截止2021年,已知在王氏群陆相红层中的恐龙和
恐龙蛋化石埋藏丰富,尤其在莱阳市近郊的金岗口、将军顶和文笔峰塔等地区发现有十几层的晚白垩世
恐龙化石层。
棘鼻青岛龙遗址馆
棘鼻青岛龙遗址馆,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的出土地点。1951年,中科院杨钟健率领考察队在这一地点发现并发掘了众多恐龙化石,这也是1949后我国第一次恐龙考察发掘的地点。
遗址2馆
园内已经建成2号遗址保护馆,并准备对2号恐龙遗址馆进行装修后对外开放。
科研价值
公园内地质遗迹保存完好,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大都处于自然状态。“恐龙谷”蜿蜒隐藏于一马平川的沃野之中,被专家誉为世界最美的“平原峡谷群”。在该地质公园已经保护开发的42处地质遗迹群(点)中,20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对比意义,31处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
莱阳是中国少数几处“龙蛋共生”的地方,即又发现
恐龙化石,又发现
恐龙蛋化石。作为我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翼龙化石的地方,是新中国一具完整的棘鼻龙出土地,公园内有完整的白垩纪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化石佐证。截至2024年5月,已在莱阳勘测出数十个化石出露点,发掘、采集了恐龙化石5大类9属12种,恐龙蛋化石5科6属13种,昆虫化石72属300多种。
形成原因
恐龙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够变成化石。 恐龙在死后如果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恐龙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恐龙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恐龙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 经过漫长岁月各种有机物被钙化就形成了化石。
公园主碑
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主碑是整个地质公园标志性主题雕塑。主碑总高17.1米,其中碑体高15米,碑座高2.1米,占地面积1521平米。碑体以“龙之角”为核心设计理念,将地质公园典型资源代表
棘鼻青岛龙的特征强化,展示其丰富的地学内涵。整体造型巧妙地将典型的白垩纪地层标准剖面、
恐龙化石、恐龙蛋、
恐龙足迹化石等要素融为一体,最终塑造出“龙之角”的形象。
交通情况
地质公园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靠近省道212交通十分便利,莱阳境内有莱阳火车站(动车)距离地质公园约12公里路程。位于市区的莱阳汽车站,莱阳中心汽车站距离地质公园约15公里路程。
获得荣誉
中国恐龙之乡、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保护产地、国土资源部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联盟研学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所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教育学会研学旅行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行走齐鲁”资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济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烟台首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
2022年3月,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12月1日,拟确定该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