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时(Claude Bramall Burgess,1910年2月25日-1998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及殖民地官员,在1964年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任职合作与发展部的部门首长,至1973年由于英国退出联盟而离职。并在1974年至1982年于欧共体担任部长,主理香港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商务关系。曾自1958年至1963年在港英政府出任辅政司一职。任内曾对香港人口急升的问题表示担忧。
人物档案
身份:政治人物
职位:英国外交及殖民地官员
个人信息
白嘉时在1910年2月25日出生,籍贯为英格兰赤郡韦弗咸(Weaverham)。父亲名叫乔治·赫伯特·白嘉时(George Herbert Burgess),而母亲则名叫马撒·伊莉莎伯·白嘉时(Martha Elizabeth Burgess)。白嘉时早年入读埃普沃思书院(Epworth College),后来在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毕业。
生平
参与会议 在1932年,22岁的白嘉时加入香港的殖民地行政服务机关,出任远东见习官。至1940年,由于局势关系,白嘉时被委任到皇家炮兵队服役,未几在1941年遭敌军俘虏,被关进战俘营,到1945年才获得释放。战后在1946年以陆军中校的身份从皇家炮兵队退役。 自1946年至1948年,白嘉时获英国政府聘任到殖民地办公室供职,此后在1951年到伦敦的帝国国防学院深造。学成以后重回港英政府,曾经在政府不同部门供职。在1957年12月,白嘉时获时任总督柏立基委任为署理辅政司,接替卸任的戴维,随后又在1958年2月正式出任此职。担任辅政司任内,时值国内动荡不安,大批难民从中国涌入香港,以致本港人口急速增长。对此,白嘉时曾表示非常担忧,并担心香港社会长远会因此崩塌。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当时政府曾努力开展民生基建和教育的建设,当中,白嘉时又对房屋事务尤为关注,致力发展多层公共屋邨。而在1959年10月26日,白嘉时就曾经以署理香港总督的身份,前往黄大仙主持香港第一百幢公屋的落成典礼,白嘉时在典礼上的演讲对香港政府兴建公屋的方针加以强调,他表示: “ 如果我们要达至这个目标(为低下阶层提供充足廉租屋),我们每一刻也不可让我们的热忱和决心有所退缩…… ”
离开香港后,白嘉时在1964年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任职合作与发展部的部门首长,至1973年由于英国退出联盟而离职。并在1974年至1982年于欧共体担任部长,主理香港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商务关系。在1998年11月2日,白嘉时去世,终年88岁。
家庭
白嘉时在战后1952年迎娶玛格丽特·琼·韦布(Margaret Joan Webb)为妻,两人育有一子,唯夫妇二人在1965年离婚。在1969年,白嘉时又与琳达·内特尔顿(Linda Nettleton)结成夫妻。琳达·内特尔顿来自美国纽约,父亲名叫威廉·戈佛亚·比尔比(William Grothier Beilby),两人并无任何子女。
个人荣誉
OBE (1954年)
CMG (1958年)
JP (官守)
知识拓展
1962年4月4日,一艘由广东海丰县偷渡到香港塔门海平洲的渔船,船身入水沉没,船上有一家六口,四男二女,年龄由十三至二十一岁的青年,被香港渔民救起,送抵大埔,随即被警方悉数遣返大陆。当时香港中文报纸大肆批评香港政府处理这件事件不够人道,不应该把年青偷渡者遣返。《星岛日报》更以近半版的篇幅,标出“六逃亡者不获人道待遇竟被解回大陆”(1962年4月7日)。香港政府为了澄清立场,安排了辅政司白嘉时在4月18日向立法局议员解释港府立场。“政府对本港三百二十万人民之福利与生计,至感关切。……为了维持目前本港民众的生活水准,需要对移民实施限制。”这项声明,虽然获得美国《时代杂志》、《生活》、《纽约时报》转载,并支持港府立场,但是香港政府期待的两个效果,却未能达到:一、令中国大陆官方尴尬,从而加强边防警戒,防止大量人群涌入香港;二、使香港报界在评论遣返偷渡客时,不能只是考虑人道立场,还要考虑经济及现实问题。香港政府的用意至为明显,就是希望香港传媒在报道非法入境者新闻时,不能只是强调人道照顾的一面,认为他们为逃避政府的管治而应留在香港,而是要考虑到香港有没有足够的社区、医疗设施,容纳突然大量增加的外来人口。然而,香港传媒还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报道移民消息。
整个4月份,香港报章除了英文报纸、左派报纸及《明报》之外,陆陆续续有零散的报道关于警方在边防截获若干偷渡客,或是有多少非法入境者溺毙的事件。从中国大陆非法进入香港的人数不断增加,引起了香港政府的关注。5月7日,港督柏立基爵士以“非法移民”为主题,向英伦殖民地部大臣拍发电报,指陈自4月以来,由于中国大陆边防警戒松弛,由罗湖、澳门、海路及其他边界涌入香港的非法移民,不断增加。4月份最后三天,英方捕获六百名非法入境者;5月5日一天内捕获三百人;5月6日捕获六百人。中国大陆方面,只愿意接收由陆路边界非法进入香港的偷渡客,由澳门及海路进入香港的偷渡客则不愿接收,而且接收时间只限定在下午二时至四时。这些情况,使香港的非法入境者问题日益严峻。
5月8日,《明报》打破对非法入境者问题不予报道的立场,开始大规模报道移民潮。那一天,《明报》头版头条标题:
“爷娘子弟哭相送尘埃不见罗湖桥”
副题为“五百余偷渡入境者,昨被集体遣返大陆,送行亲友临风涕泣哀声动地”。
5月12日,《明报》头版刊出两栏用特号字的高大横题“大陆人民波浪式涌入香港,边境军警搜捕亦疲于奔命”。文章长一千字,文中插两个标题,一为“偷渡者皆具无比决心,许多人已偷渡六七次,他们获大陆批准出境米证即取销,后退无路唯一办法就是闯入香港”。另一题为“人浪向香港冲来,廿四小时内不停,当局已感到棘手”。
5月13日,《明报》第一版刊登两栏高特号字大标题:
“官方公布偷渡者万人被捕港督昨赴边境巡视移民营”
新闻头条标题“港政府首次发表声明,人潮袭香港数字庞大,非法入境者包括农民、工人及学生”。文中插题“自晨至午捕获千人,偷渡者如水银泻地,分别由沙头角落马洲打鼓岭渗入”。副刊三苏“怪论连篇”亦开始评论移民潮,与《明报》社论呼应。“怪论”《论台湾如何救济大陆移民》:“……茶楼酒馆亦以此为话题,……一是主张唔遣返回大陆,一是不准居留,一是国际机构解决。”三苏则建议,台湾派船在公海接,香港在边境开一水道,引水出海,指点移民如何游水上台湾船。
香港报章在5月中上旬,都以极大篇幅报道移民潮。《成报》5月13日港闻版全版报道“大陆人民非法入境,十一天内数逾万名”。一直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关心大陆事务的《星岛日报》,也是在5月15日才以显著篇幅,报道移民消息。比起《明报》的大篇幅报道,晚了五天。香港的左派报章对移民潮还是只字不提。
5月14日,《明报》刊出四段非法入境者新闻,还有两幅相关新闻照片,显示军警押移民上车情况及位于粉岭警察训练学校后面专为收容移民而临时搭建的帐幕。新闻标题突出移民在边境地区的惨况,“梧桐山中云愁雾惨,遗下不少伤病妇孺,如不获救将难逃饿死荒山命运”。
5月15日,《明报》首次就移民问题发表立场。《明报》社评刊登在第一版报头之下的头条新闻位置上,社评标题:
“火速!救命!
请立刻组织抢救队上梧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