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莲山歌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传统音乐
白口莲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的传统音乐,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与沙田地区相邻的地方。五桂山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原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独特的群体,并保留着统一的语言和文化。客家历史上有六过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散布在华南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嘉应州(梅州)客家人分两次大规模迁徙至香山,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年间,当时平原地区已为本地人所有,客家人只有选择五桂山区垦荒狩猎,繁衍生息。
白口莲的产生,在于五桂山与沙田地区相邻的地方。据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广东志》记载:香山的远古有“疍家”和“畲族”两种土人,所讲语言有“疍家话”和“客家话”,由此可见,中山远古土人语系只有两种:粤语和客家话。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活接触的时间长了,作为民俗的同性化和传承性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产生了白口莲山歌。
明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风俗篇”中关于“畎亩之民山歌野唱亦悠然有自得之趣”的文字,就生动地记述了古代客家人唱白口莲山歌的情景。
基本特征
形式歌词
白口莲山歌大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先由男歌手运用小嗓演唱提出问题,再由女歌手唱答。白口莲山歌的歌词的内容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自然现象,喜怒哀乐、爱情表白等,均可列入。
演唱场合
在五桂山区,白口莲山歌流传广泛,人们上山劳作或是休憩期间,都有唱白口莲山歌的习惯,每到月朗之夜,五桂山村民更是自发组织山歌对唱大会,每当歌声响起,村边山头都挤满对歌之人。一个村落的人与另外一个村落的人对唱,整个晚上,歌声此起彼落,环绕山间田园,直到尽兴方休。在结婚等喜庆场合,村民也有唱白口莲山歌的民俗,每有村中新人结婚,村中擅长白口莲山歌的民间歌手就齐集在婚礼之上,以问答对唱等形式,将天文地理、民间风俗等融进歌词中,风趣幽默,引来众多歌者参与其中,场面热闹。
曲调歌词
白口莲山歌唱词多为七字句,上下两句构成一番,表现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曲式结构也相应分上下两句,上句尾音落在“1”(宫)音,下句尾音落在“5”(徵)音,旋律婉转流畅,节奏自如多变。曲调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多种。
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区与沙田水乡交界的地方,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白口莲山歌的显著特征。如它用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吸收了山歌高亢和咸水歌柔美的特点;它的歌词所用的“啊”、“啊咧”、“嗳”和“啰”等衬字,男唱“妹啊哩”、女唱“兄啊哩”等衬词,都是从咸水歌吸收而来。但与咸水歌不同的是:白口莲山歌在起腔部分唱一句嗓腔,而后经常出现五度跳进,句尾部分还常用滑音,旋律显得跌宕起伏,音韵独特,悦耳动听。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白口莲山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为独特的文化价值。
1.具有研究客家文化与沙田蛋家民俗文化相融贯通的价值
白口莲山歌是五桂山客家山区百姓与大沙田蛋家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以两种不同民俗文化背景所创作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曲,是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融合的民间艺术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白口莲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岭南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宝。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具有研究民间歌曲独特音韵的艺术价值
白口莲山歌产生在山区与沙田地区交界之处,用客家口音唱咸水歌调,融合了山歌的高亢和咸水歌的柔美等特点,曲调婉转,悦耳动听,音韵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在五桂山地区,能够演唱白口莲山歌的不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己高,加上外来文化的涌入,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转变,多对白口莲山歌失去兴趣,人才断层现象明显,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刘永荣,男,汉族,1936年6月出生。中山市五桂山人,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毛章娣,1960年生,五桂山桂南马溪村人。2019年8月被确认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白口莲山歌自诞生以来,在广袤的五桂山地区得到一代代的传承。热心的群众将白口莲山歌搜集成册,成为乡土教材,同时,也在当地学校中开设了课程,教学生学唱白口莲山歌,让白日莲山歌得以继续传承。
2008年,五桂山办事处决定于开始实行“白口莲/客家山歌进课堂”。
2011年10月份,白口莲/客家山歌文化社团正式挂牌成立。
社会影响
衍生作品
1992年,五桂山村民刘永荣、万润好演唱的白口莲山歌,曾被收录在《中山民歌》CD碟里。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3 12:0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