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攀雀(学名:Remiz coronatus)是
山雀科攀雀属的小型
鸟类。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浅色
攀雀,额及脸罩黑色,有时延伸至顶后,但与栗色上背之间有白色领环。雌鸟色暗,顶冠及领环灰色。幼鸟体羽较单一的黄褐色,具略深色的脸罩。与
中华攀雀的区别在下体色较浅,宽黑色的前额且成鸟具偏白色领环。新疆亚种较指名亚种略淡。
形态特征
白冠攀雀是一种体型纤小的浅色
攀雀。雌雄羽色相似。头顶白色,头顶后部和枕黑色,前额基部、眼先、头顶两侧、脸颊和耳羽黑色,颏、喉、后颈和颈侧白色,形成一条白色领环。背部棕色,到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逐渐变为暗棕黄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外翈和内翈均具白色羽缘。翅上小覆羽、中覆羽同背但较暗,大覆羽黑色而缀有深栗色具宽的棕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羽缘白色。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缀有葡萄色的棕色,尾下覆羽白色。趣闻换羽后头顶黑色而具灰白色尖端。
幼鸟:体羽较单一的黄褐色,具略深色的脸罩。与
中华攀雀的区别在下体色较浅,宽黑色的前额且成鸟具偏白色领环。新疆亚种(学名:Remiz coronatus stoliczkae)较指名亚种略淡。
虹膜变化较大,从深红色到褐色。嘴铅色或蓝灰色,脚灰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9-11克,♀6-10克;体长90-120毫米;嘴峰♂8-11毫米;翅52-55毫米;尾♂40-46毫米,♀39-45毫米;跗蹠♂13-15毫米,♀13-1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
新疆亚种stoliczkae 罕见于新疆及宁夏高可至海拔2400米的河边森林及
柳树灌丛。指名亚种coronatus见于新疆西北部
准噶尔盆地西伊犁河谷。
生活习性
冬季成群,通常比其他攀雀更喜栖于树上。除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冬季和迁徙季节,有时集群数量多达20-50多只,性活泼,行动敏捷,能灵巧的在树枝间跳跃和悬挂于柳梢与叶下,在枝叶间搜寻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食和t
叫声:细声的pseee;从调swee-swee;哀怨的tsi声,飞行时发出ti-ti-ti-ti-ti的叫声。声的pseee;从调swee-swee;哀怨的tsi声,飞行时发出ti-ti-ti-ti-ti的叫声。
分布范围
旅鸟:印度。
繁殖方式
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雄性
攀雀异常的兴奋,高唱着“爱情进行曲”往返,每一次衔着一嘴的毛来到巢枝,围绕着枝子转圈,将嘴中含着的羊毛裹缠在枝子上。攀雀是
攀禽,自有高超的攀缘技巧,它将这项表演性的技巧的实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在自己的筑巢时应用得娴熟快捷,像杂技或者体操表演,眨眼功夫它就在枝子上转了好几圈子将衔来的羊毛紧紧地缠裹在树枝上,而后在缠绕的粗粗的两根树杈间依稀拉起丝丝缕缕的纤维,然后继续在树枝上“翻单杠”缠绕,两根树枝间丝丝缕缕的纤维慢慢扩展为一条“钢索”。巢织成后就像一个小箩筐。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亚种分化
(2亚种)
1.白冠攀雀指名亚种(学名:Remiz coronatus coronatus):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河谷,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西北(伊犁谷地,新疆西北),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非繁殖期至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E东到哈里亚纳邦)。
2.白冠攀雀新疆亚种(学名:Remiz coronatus stoliczkae):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至赤塔),蒙古和中国西北(新疆,不包括伊犁河谷,乌鲁木齐和宁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