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白云观原有上观、下观之分,上观原址在郊区崔家崖极寿山,20世纪50年代修建
兰新铁路时被全部拆除,现如今人们所说的白云观,即指下观,与黄河北岸著名的丝绸古道金城关遗址遥相对峙,二者之间一段黄河水流波涛汹涌,这就是有名的“白马浪”。黄河在兰州上游波平浪静,到了这里却白浪滔滔,因此而得名。相传明末清初
吕祖显灵于黄河之上,留仙迹曰“白马浪”兰州民众修建吕祖庙,据白云观金石记载,有祠西修建之语。白云观的古树也可以证明此说。道光年间,兰州乡绅道教信士纷纷上书陕甘总督
瑚松额,请求扩建吕祖庙,以“栖仰”吕仙之“灵”。瑚松额遂让风水先生择地建祠,选中“城西北隅,大河之浒,辟地树宫”,即今白云观所在地。命名“白云观”,专事奉祀吕洞宾。因此,白云观又名吕祖庙。白云观正式列入国家
祀典,成为清代兰州地区规模宏大、建筑完整的道教十方丛林。据史料记述,白云观原建筑呈中轴对称之势,自北向南依次为山门、东西望河楼、戏楼、前、中、后殿等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东西两侧为云水堂、钟鼓楼、道院。启圣殿后还有结构精巧的八仙阁、潇洒殿、鹤鹿亭、聚仙亭、四照亭拱卫;再后有聚仙楼、飞仙桥、来仙轩等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0亩。经过历史的沧桑,整个道观现仅存三座大殿、钟鼓楼、戏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其它建筑都已经
湮灭在过往的岁月之中。现如今,经过重建后的白云观依然殿堂林立,古香古色。进入白云观,迎面看见的就是高悬
门楣的由甘肃名人
邓宝珊先生所题“白云观”三个大字匾额。门额“升云得路”砖磨大字苍劲有力,两侧砖雕龙、鹤古朴生动,环境静谧幽雅。观内亭台殿阁,参差栉比,飞檐挑角,斗拱重叠,围廊曲折回环,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自山门一线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古戏楼、东西厢房,另有仿古式综合楼、斋堂、单房、后山门等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近3300多平方米。每逢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圣诞、二月十五老君圣诞、清明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庙会,观内设道场举行隆重的诵经祈福、超度活动。每逢初一、十五,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
前殿(吕祖殿)是清代建筑物,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山门缓步走入,只见飞檐卷顶、四角高翘、悬梁起斗、明柱殿堂,造型雄伟。听观内道长介绍,此殿原为白云观过殿,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重建后修成吕祖殿,殿内祀奉很多神仙高道,有
吕纯阳、
王重阳及其度化的七位弟子
马钰、
谭处端、
刘处玄、
邱处机、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等。
再后就是后殿(三清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殿堂彩绘雕塑庄重古朴,同时供奉铜铸神像大小六尊,其中中殿三尊、后殿三尊。观内东西两侧是配殿三官殿、三法殿,均系清代建筑,建筑面积各120平方米。东配殿为三法殿,塑像七尊:
雷祖、
天师、
真武大帝、
关圣帝君、
二郎真君、两位仙童;西配殿为三宫殿,塑像七尊:
天官、
地官、
水官、
文昌、
紫阳真人、两位仙童。
观内的戏楼也是清代建筑,是兰州市仅存的一座古戏楼,但见飞檐翘角、脊寿卷顶、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戏台口朝南,松木地板结构,与山门联结一体,明柱悬梁,山门在下,戏台在上,建筑造型别致,有较高的文物观赏价值。钟楼、鼓楼为十方丛林道观早晚或初一、十五
开静、
止静所用。十方常住钟鼓击打有一套传统的规范节奏与念诵经文,不允许随便乱击乱打。观内钟、鼓楼的原建筑保存完好,上为木质结构,下由青砖砌成。
白云观,殿堂建筑雄伟,香火旺盛,道教文化气氛浓厚,在当地可谓独具风貌,观内7颗国槐参天挺拔,枝繁叶茂,使白云观更显清净优雅,199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将这7颗国槐作为重点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成为全城仅有的一处名胜道观与古树名木融为一体的景点。
近年来,兰州白云观已成为荟萃十方全真道士和联络全省正一派道士以及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同时,也是海内外道教信徒及游人观光朝拜交流的著名道观。近年曾先后接待过
美国、
日本、
新加坡等国的参观团和港澳台地区同胞的参访朝拜及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来这里敬神参观的香客游人达20余万人次,成为展现道教传统文化风貌、增进学习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窗口。
漫步在游人如织的滨河路,凝视白云观色泽古旧的山门,以及从观内徐徐升起的香烟,让人顿生几分“此地有仙山”的感慨。白云观,作为黄河风情线上一座有着仙家氛围的古观,将长久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信众和游人,在此驻足、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