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初疑阳候海底鞭出一老蜃,喷云吐雾,扶舆五色凝结而成形,又疑大鹏九万失羊角,踞兹胜境而不去兮。翼结华鹊之烟雨,背摩宵汉之日星。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恍然身世游仙庭,凭栏俯视魄四散。耳根但闻风铁音,冷冷上有浮云容。与卧苍狗,下有惊湍,澎湃奔流霆。忆昔我公,分符握节尹东土,声名遐迩流芳声。脯麟脍凤,群贤此日方高宴,不意有奸闯境,阖城万室无一宁。公秉疾传出关上,乱臣必讨存诸经。雄兵一夕自天至,纵余渠帅独与刑,九重赐券且舆盟,带砺宠光浮动堂舆庭。惜余才疏生晚后机会,不及奋笔为拟燕然铭。雄心霸气龙韬虎略见无复,空闻燕鹊鸣幽扃。当时风景今尽易,惟有风光山色无年龄。朱帘香歇桂花老,金铺色暗苔痕青。长歌慷慨吊陈迹,风动仿佛来英灵。忽然暮色自远而至兮,断霞斜照忽明灭,诗成欲扫云间屏。贪征兴废玩余景,须臾不觉一轮古月升东冥。
以登临为话题,写出了
白云楼的壮观,以吊古为内容,
寄托了作者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情怀,写得大气磅礴。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
儒家经典,下至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
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 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
大明湖,览
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
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1]
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
堂邑县尹、监察御史、
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
关心民瘼,抑制
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
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
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
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
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拜监察御史之后,他
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
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门人
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
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
尚书省事,与
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
为国者少,
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
《元史》本传),自己犯颜
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
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