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隶属
贵州省贵阳市,地处贵阳市中部,北接
修文县,东、南与
乌当区毗连,东南部与
云岩区相邻,西部与
观山湖区相连,西北部一角与
清镇市接壤,总面积27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白云区辖5个街道、3个镇、2个乡。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常住人口47.66万人。
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15日,贵筑县解放。12月,中共贵筑县委指派随军西进的7名干部接管了白云区,同时成立中共贵筑县白云区委员会和白云区人民政府,下辖白云、阳关、沙子哨、彭官、金华、朱昌6个乡。
1950年5月,贵筑县将白云区调整为五、六两区,五区辖金华、朱昌两个乡及彭官乡的一部分,六区辖沙文、白云、阳关3个乡,驻地鸡场。
1952年底,第六区移驻沙子哨。
1954年12月第六区改称白云区。
1957年11月,贵筑县撤销。
1958年2月,白云区划归贵阳市乌当区管辖,由乌当区委设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原白云区的工作。
1959年12月7日,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沙文公社从乌当区划出独立建镇,命名为白云镇,直属贵阳市领导,相当于市辖区建置(习惯上仍称为白云区)。12月19日,白云镇正式宣布成立,辖沙文人民公社。
1962年初,省、市决定撤销白云区建置,辖地划归乌当区,设白云镇。
1966年5月,乌当、花溪两个区合并组建贵阳市郊区,成立郊区工委,沙文公社、艳山红公社和白云镇属贵阳市郊区管辖。
1967年3月,撤销贵阳市郊区,恢复乌当区、花溪区,沙文公社、艳山红公社和白云镇复归乌当区管辖。
1973年,贵州铝厂等企业开始扩建,为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工矿区搞好服务,同年6月7日,经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白云区建制,直属贵阳市领导,撤销白云镇,将沙文、艳山红两个公社划归白云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5年5月,白云区设立大山洞、龚家寨、都拉营3个街道,1979年7月,增设艳山红街道。
1984年1月,实行体制改革,撤社建乡,建立乡、村政权,乡辖行政村,村以下建村民小组。全区共建5个乡,5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组。将原艳山红人民公社分建为艳山红乡、麦架乡、都拉民族乡(1988年6月18日,由白云区人民政府更名为贵阳市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并把原属沙文人民公社所辖的上水大队划归都拉民族乡。将原沙文人民公社分建为沙文乡、牛场乡(1984年8月8日,省政府批复,撤销牛场乡,建立牛场布依族乡)。
1996年,白云区辖4个街道、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大山洞街道、都拉营街道、龚家寨街道、艳山红街道、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艳山红乡、麦架乡、沙文乡,区政府驻大山洞街道。
2002年4月,沙文、艳山红撤乡设镇,同年7月麦架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区辖4个街道、3个镇、2个民族乡:大山洞街道、龚家寨街道、艳山红街道、都拉营街道、艳山红镇、麦架镇、沙文镇、都拉布依族乡、牛场布依族乡。
2011年2月,贵阳市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尝试,将龚家寨街道改制为铝兴、白沙关两个新型社区。
2012年4月,撤销白云区大山洞、艳山红、都拉营3个街道,设立大山洞、艳山红、红云、都拉营4个新型社区。同年12月,都拉营社区更名为都新社区。
2018年7月,将原红云社区、艳山红镇的部分服务范围进行调整,成立泉湖社区。
2020年1月,撤销铝兴、大山洞、白沙关、艳山红、红云、都新、泉湖7个新型社区,设立大山洞、云城、龚家寨、都拉营、泉湖5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12月,白云区辖5个街道、3个镇、2个乡:
泉湖街道、
大山洞街道、
云城街道、
龚家寨街道、
都拉营街道、
艳山红镇、
麦架镇、
沙文镇、
都拉布依族乡、
牛场布依族乡。白云区人民政府驻泉湖街道云峰大道9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云区地处贵阳市中部,北接修文县,东、南与乌当区毗连,东南部与云岩区相邻,西部与观山湖区相连,西北部一角与清镇市接壤。介于北纬28°11′—29°05′,东经107°30′—108°13′之间,区境东西最长为28千米,南北最宽为20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云区境内地势海拔高度处于海拔1140—1618.5米之间。全区地势最高点是牛场乡东面的云雾山次峰,海拔高程1618.5米。全区地势最底点,为麦架镇猫跳河出境处,海拔高程1130米。全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盆地(坝子)、河谷阶地等。其中:丘陵面积155.8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66.51平方千米,盆地(坝子)面积37.23平方千米。白云区地势开阔平缓。石灰岩低丘与第四系红色粘土缓丘交错分布其间,耕地集中连片,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耕地坝子有26个,气候与水土条件较好。地貌与地质结构关系密切。碳酸盐岩层在全区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岩石有夹层碳酸岩、石灰岩、白云岩,形成地貌多为山间峡谷、漏斗、溶洞、洼地、峰丛、峰林、岩溶泉井等。
气候特征
白云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冷暖气流交替强烈,季风高原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降雨量1156.2毫米,年平均降水量1147—1191毫米,年平均温度在12.5℃至14.5℃之间,光能资源基本能满足多种植物的光照要求。
水系水文
白云区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有麦架河、沙老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白云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4036.94公顷(60554.10亩)
其中,水田1369.54公顷(20543.10亩),占33.93%;水浇地7.63公顷(114.45亩),占0.19%;旱地2659.77公顷(39896.55亩),占65.88%。
全区耕地作物熟制均为一年两熟。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30.52公顷(7957.80亩),占全市耕地的13.14%;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183.45公顷(17751.75亩),占29.3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812.73公顷(27190.95亩),占44.90%;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445.38公顷(6680.70亩),占11.03%;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64.86公顷(972.90亩),占1.61%。
(二)林地12011.00公顷(180165.00亩)
其中,乔木林地8726.10公顷(130891.50亩),占72.65%;竹林地0.86公顷(12.90亩),占0.01%;灌木林地2849.60公顷(42744.00亩),占23.72%;其他林地434.44公顷(6516.60亩),占3.62%。
(三)草地350.46公顷(5256.90亩)
均为其他草地。
(四)湿地0.32公顷(4.80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全市湿地均为内陆滩涂,无其余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盐田、沿海滩涂、沼泽地地类。
(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832.99公顷(102494.85亩)
其中,城市用地3700.47公顷(55507.05亩),占54.16%;建制镇用地651.94公顷(9779.10亩),占9.54%;村庄用地1815.02公顷(27225.30亩),占26.56%;采矿用地517.7公顷(7765.50亩),占7.58%;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47.86公顷(2217.90亩),占2.16%。
(六)交通运输用地1732.04公顷(25980.60亩)
其中,铁路用地441.55公顷(6623.25亩),占25.49%;轨道交通用地33.32公顷(499.80亩),占1.93%;公路用地1027.46公顷(15411.90亩),占59.32%;农村道路229.71公顷(3445.65亩),占13.26%。
(七)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4.39公顷(5465.85亩)
其中,河流水面69.25公顷(1038.75亩),占19.00%;水库水面132.44公顷(1986.60亩),占36.35%;坑塘水面118.98公顷(1784.70亩),占32.65%;沟渠28.63公顷(429.45亩),占7.86%;水工建筑用地15.09公顷(226.35亩),占4.14%。无湖泊水面和冰川及常年积雪。
矿产资源
白云区矿产资源主要有铝土矿、铁矿、原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易于开采。
人口
截至2019年末,白云区常住总人口30.12万人,户籍人口23.2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4.9‰,人口自然增长率11.3‰。白云区少数民族主要为布依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白云区常住人口为456250人。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常住人口47.66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平均人口47.08万人,增长2.2%。
政治
副区长:李斌、胡晓辉
经济
综述
2019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0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7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01.11亿元,增长9.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8%和44.2%。全年财政总收入3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3亿元,同比增长0.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9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13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6元,比上年增长10.1%。
2020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17.82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1亿元,增长6.1%。
2021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31亿元,同比增长7.0%。
2022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7亿元,同比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95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124.46亿元,增长0.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52.8%和44.1%。与去年比,第二产业比重提升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回落1.9个百分点。
2023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71亿元,同比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5.63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32.05亿元,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白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1.5%;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5%。
财税收支
2022年,白云区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比上年下降2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8亿元,同比下降1.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48亿元,同比增长23.8%。
人民生活
2022年,白云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01元,比上年增长5.7%。
2022年,白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1元,比上年增长6.3%。
2022年,白云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_上涨1.9%,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上涨5.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同比,上涨1.9%,食品烟酒类同比上涨1.4%,医疗保健类同比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同比上涨1.0%,居住类同比上涨0.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同比上涨0.9%,衣着类同比上涨0.8%。
第一产业
2022年,白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094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25288万元,比上年增长3.8%;林业总产值3849万元,比上年增长39.8%;畜牧业总产值7786万元,比上年下降6.7%;渔业总产值171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5%。
农业
2022年,白云区粮食播种面积15464.31亩,比上年增长0.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256.05亩,比上年下降1.9%;玉米播种面积13466.24亩,比,上年下降.1.2%;豆类播种面积500.02亩,比上年增长174.7%;薯类播种面积242.00亩,比上年下降6.5%。
2022年,白云区粮食产量4697.08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夏粮产量32.62吨,比,上年下降4.1%;秋粮产量4664.46吨,比,上年增长1.3%。
畜牧业
2022年,白云区肉类总产量2185.92吨,比上年增长5.9%;禽蛋产量244.43吨,比上年增长17.9%。
渔业
2022年,白云区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上年增长2.7%。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3户,比上年末增加1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9%、4.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从主要行业看,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行业呈现正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主要行业呈现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72.4%。
建筑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29户。其中,特、一级资质企业8户;二级资质企业4户;三级资质企业17户。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9%。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6.1%;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5.6%;税金总额比上年下降18.1%。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白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1亿元,比上年下降4.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66亿元,下降7.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66亿元,下降7.1%,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7.66亿元,下降7.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6.17亿元,下降7.0%;餐饮收入1.49亿元,下降9.3%。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4%,饮料类下降4.5%,烟酒类下降35.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3.9%,化妆品类下降3.3%,金银珠宝类下降20.7%,日用品类下降11.6%,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下降9.7%,中西药品类增长12.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0.6%,家具类下降61.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4.2%,新能源汽车类增长179.2%。种子饲料类下降20.2%。
邮电通信
2022年,白云区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821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4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3.5%;邮政业务总量3757万元,比上年增长0.2%。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9662户,移动电话用户157955户。
旅游业
2022年,白云区旅游总人数553.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68亿元。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5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0.90亿元。
交通运输
交通
白云区毗邻贵阳市行政中心,距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仅20分钟车程。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二环路、兰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云环路、麦沙路、青山路、产业大道、同城大道、青龙大道、白龙大道、观云大道构成的“三横六纵”道路骨架纵横交错,渝贵铁路、贵广高铁、成贵高铁等多条快速铁路汇聚于此。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境内农村公路总里程321.74千米,其中代管省道36.32千米,县道110.57千米、乡道78.03千米、村道78.54千米、“组组通”公路18.28千米。
运输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有公交客运企业1家,线路21条(其中跨区公交线路1条),客运车辆81辆,载客座位1720个。全年客运量64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00万人千米。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白云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家;新增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新增省级科研机构7个,遴选科技人才7人。年末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151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51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率学率100.5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3.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02%(含流动人口)。中等职业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00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有标准体育场7个、体育馆2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共有医疗机构244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2家,二级综合医院5家,二级专科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一级医院8家,疾控中心1家,精神病防治康复站1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家,村卫生室58家,门诊部1家,医务室2家,个体诊所138家。白云区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358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86张;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含助理)4.2、每千人口护士数6.98,全区已注册全科医师有55人,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285人。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8万人,比上年下降2.3%。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为100%。
截至2022年末,白云区养老机构10个,床位748张。
环境保护
2022年,白云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06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08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值为0.036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PM2.5年平均浓度为0.02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白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6%,城镇污水处理率99.18%,白云区三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历史文化
白云区境内有各级文保单位9处、牛场蓬莱地戏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
风景名胜
白云区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2个,拥有贵阳唯一的天然泉水公园——泉湖公园、贵州首个现代休闲农业旅游景区——蓬莱仙界、贵州设施最齐全的“动漫游乐城”——贵阳欢乐世界、贵州唯一的中心城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文化景点。
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8日,白云区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2年4月,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