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行
唐代杜甫诗作
《白丝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先详尽描述了一匹白丝被精心制作成衣裙又被闲置抛弃的过程,然后再慨叹人才汲引之难,诗人咏白丝实是感慨自己,既要有所作为,又要在乱世污浊之中保持自己洁白的品质。全诗风格含蓄,寓意深刻。
作品原文
白丝行
缲丝须长不须白⑴,越罗蜀锦金粟尺⑵。
象床玉手乱殷红⑶,万草千花动凝碧⑷。
已悲素质随时染⑸,裂下鸣机色相射⑹。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⑺,随风照日宜轻举⑻。
香汗轻尘污颜色⑼,开新合故置何许⑽。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⑾,恐惧弃捐忍羁旅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缲(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茧丝。缲,同“缫”。
⑵越罗:江浙一带的绫罗。蜀锦:蜀地的锦缎。金粟尺:以金粟嵌作星点的尺。一作“矜赫燡”。
⑶象床:即织机,机床。一说以象牙饰床。象,一作“牙”。玉手:指织女。乱殷红:谓经纬错综。殷红,深红。
⑷动凝碧:光彩闪烁的样子。凝碧,深碧也。言丝织为罗、锦,遂有殷红、凝碧之色,故曰“不须白”。
⑸“已悲”句:引据《墨子·所染》中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则,已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一作“改”。
⑹色相射:各色互映。
⑺游丝:谓柳丝也。
⑻宜:一作“疑”。
⑼轻:一作“清”。污颜色:一作“污不著”;一作“似颜色”;一作“似微污”。
⑽开新合故:衣裳在笥,故有开合。何:一作“相”。
⑾才:一作“志”。
⑿羁旅:寄居异乡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指人生之旅。
白话译文
缫丝不要颜色洁白只要长,任你越罗蜀锦都得用尺量。
镶象牙的织机上,白玉般的纤手把红丝线错乱交织,织出万草千花,在碧绿底色上闪闪摇晃。
可叹那白丝按照时尚染色,从织机上扯下时发出炫目的光。
美人细心地把罗锦衣裳熨烫平整,针线痕迹一点看不出,靠的是裁缝手艺高强。
到春天,美人穿起新衣为您舞蹈,招惹得蛱蝶飞来,黄鹏宛转低语。
天空的飞絮游丝好像也有情意,随着微风,映着阳光,正合轻扬、高举。
香汗和微尘沾污了衣衫的颜色、新装拿出来了,旧衣裳被收起,谁知道它将被扔到哪里。
您没看见,人才得到荐举多不容易,还担心被抛弃,宁愿忍受着离乡背井的悲凄。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当时客居京师,在集贤院待制感到绝望和矛盾。有人认为此诗是为讥窦怀贞而作。黄鹤云:“怀贞亡于开元元年,公时才两岁,于年用不合。”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先详尽描述了一匹白丝被精心制作成衣裙又被闲置抛弃的过程,然后再慨叹人才汲引之难。全篇是寓言,以白丝的一生经历来比喻士子的遭遇:从缫丝、织锦、染色、制衣,一直到衣裳被穿脏穿旧,最后遭到抛弃。《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在环境支配下被迫改变原有的品质,对于人来说是最大的不幸,而儒生士人为了做官却不能不忍受这样的遭遇。诗人对此感到悲痛,故借白丝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而且,即使做成了衣裳,被人穿过一阵之后依旧会遭到抛弃。士人的命运也难免如此,这比起素丝被染的悲剧也许更甚一层。而士人却不顾这种可悲的结果,一味干谒请求,不惜忍受羁旅异乡之苦。杜甫实际上提出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但未作回答,使诗的内容更富于含蓄。
白丝与人才的契合之处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白丝被制成衣裙实属不易,由缲而染,由染而织,由织而熨,由熨而裁而缝,种种过程都须细心才可能成功,人之成材亦是如此,不可稍有懈息,所以诗人要含垢忍耻,待在旅馆等待时机,不愿轻言放弃。另一种说法是,白丝一旦进人制作衣裙的阶段,它就身不由己了,或染或裁,或量或缝,委蛇随俗,阿顺人意,不仅无法再保持它的清白坚贞,最终还可能被轻易抛弃,所以诗人不愿随意接受汲引,宁可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待在旅馆以维护自身的品格。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此诗本墨子悲丝来。……“不须白”就世情立论,乃愤激语。下云“随时染”“色相射”“污颜色”,脉理相贯。士得时则媸亦成妍,故云“灭尽针线迹”;依附者众,故云“蛱蝶飞来黄鹂语”。此一段造语妍丽,与《舟前看落花》诗相似。束语自道,具见品格。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见缲丝而托兴,正意在篇末。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极其眩耀,而后折之(“落絮游丝”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渲染之余,即弃捐之渐。抱才之士所以甘忍羁旅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全首托兴,正意只结处一点。邵云:得梁、陈乐府之遗。蒋云:写妙技,不觉写入自家话,微乎其微。慧心香口,直似飞卿;公诗真无所不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2:2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