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自卑(拼音:dēng gāo zì b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
礼记·中庸》。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引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登高自卑”。
成语典故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所主张的君子的大道,大道是一个远大的目的,虽然目标在远方,但求道的起点应该在脚下。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礼记》从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礼记》用孔子的话来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怎么个相似呢?射箭首先是有远处的目标或靶子的,假如没有射中靶子,不是要从靶子那里找原因,也不是空中的风导致的问题,而是应该反过来责求自己,是自己没修炼好。怎么找原因呢?第二层,从低处近处开始,进一步用远行和登高的道理来说明实行君子的人生大道应该从哪里做起:君子要实行人生大道,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如何从低处做起呢?第三层,从家庭开始,借用《诗经·棠棣》来说明什么是从近处、从低处开始,诗中说,兄弟情谊是血脉相连的,是最牢固的,遭死丧时兄弟会相收,遇急难时兄弟会相救,御外侮时兄弟会相助。在这样的家庭里,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快乐长顺。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兄弟好则妻女好,妻女好则父母乐。
成语寓意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人们做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得都是“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的道理。行大道相当于治国平天下,要达到这个远大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从修身齐家做起。就好像远行要从近处开始,登高要从低处开始。这里面的“辟如登高必自卑”凝结为成语“登高自卑”。而自卑其实就是一种谦虚的修养,一种进取的态度,一种境界。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登高自卑”(卑:下)指登上高山要从山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唐·
李百药《
北齐书·魏收传》:“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一篑进,及于万仞。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宋·张械《寄周子充尚书》:“某迩来退缩,岂敢受徒,但有旧日士子数辈,时来讲问,亦不过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方语之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王山随礼》:“未能希贤,尚勉为士。登高自卑,行远自迩。”
郑朝宗《关于“管锥编”索引》;“作为一个青年学人,陆文虎深信治学之道应恪遵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古训,从基本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