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技术是登山运动中为克服地形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而采取的科学的操作方法。行进路线上的各种地形困难,是人们行动的威胁和障碍,登山过程,也就是运动员不断排除这种威胁和障碍的过程。在同一客观困难面前,是战胜它而夺得胜利,还是坠入险境而酿成事故,一般说与每个登山运动员的技术状况有很大关系。因而登山技术对于实现登山各项战术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登山技术分为行进技术(攀登、下降、渡河)、保护技术和结绳技术3大类。
行进技术 攀登 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可将攀登技术分为岩石作业和冰雪作业两大类。在两类作业技术中,一般是根据地形的不同难度运用相应技术。在陡峭路段上的攀登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攀登岩石峭壁技术。攀登峭壁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第1人的攀登过程中。第1人登上峭壁的顶部后,根据要求从上方固定好绳索,后继者便可借助一定技术装置,比较安全、迅速地上攀。第1人攀登峭壁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自然和人为支点进行徒手攀登。徒手攀登的基本要领是3点固定,即在双手双脚握(或登)牢3个支点的条件下才能移动第 4点。对攀登者要设专门保护装置。攀登者要携带足够数量的钢锥(扁锥、螺锥等),沿路打入作人为支点。各支点间距离约为0.5米(不要密度太大、数量过多)。这种人为支点的作用,不仅在于防止攀登者滑脱,而且通过保护装置可使胸部多一支点,借此便可腾出双手安全地进行打锥等操作(图1)。 为减低操作时的劳动强度、节省体力,可携带一些小挂梯(脚蹬),交替向上挂于相应的人为支点上,从而可减少打入人为支点的数量(图2)。第1人登到峭壁顶部后,在上方固定好两条便于操作时识别的不同颜色的平行主绳,扔至峭壁下方,并从下方拉紧固定。两绳的间隔约等于肩宽。后继攀登者双手各握一只分别与双脚相连的上升器,并将它卡于两根主绳上,与双脚协调配合,不断沿主绳上攀。上升器的基本原理是借助咬齿与绳子的摩擦,使之只能向上推动而不能向下滑脱(图3)。如果没有上升器,也可利用两条辅助绳打成抓结(手握端)和双套结(连脚端)代替,与主绳、双脚连接起来,不断上攀(图4、图5)。手脚动作与上升器攀登基本相同。如队伍人数不多,为减少复杂操作,第1人上去后可在上方固定好单根保护主绳,后继者在上方保护下,利用第1人打入的支点徒手上攀。攀登小于90°的岩壁和陡坡时,第1人上去后,把上方固定好的单根主绳扔下,其他人可采用缘绳上升的办法进行攀登(图6)。 ②攀登岩石裂缝的技术,适用于宽度不超过1米的裂缝。如果裂缝过宽,攀登裂缝的技术就应用不上,只能将它看成峭壁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攀登裂缝时,可根据其不同宽度,分别采用立式攀登、剪式攀登、坐式攀登和跪式攀登 4种姿势。(图7、图8、图9、图10)。 各种方法在身体姿势和支点接触方式上虽有所不同, 但其动作基本要领则都是3点固定。在攀登过程中还要专设保护装置。
③攀登冰陡坡技术。在冰雪作业中,主要困难来自超过45°的冰陡坡。在这种路段上攀登时,脚下容易滑脱,平衡较难掌握,一旦滚坠,下滑速度很快。因此,不仅要在脚下配带冰爪,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要用绳索结组,在固定保护下轮流单人攀登。如路段不长,下方又无危险地形,也可结组同时上攀。攀登时,双手在胸前横握冰镐,一手握镐头三通处,镐尖朝下,一手握冰镐下方1/3处(双手距离约等于肩宽)。双臂用力将冰镐尖扎牢于冰面,然后依次移动双脚,反复进行。踏脚时也要用力使冰爪扎牢于冰面(图11、12、13)。近年,有的攀登者还采用了双手各握一把短小冰镐上攀的方法(图14)。 攀登45°以下冰坡以及各种雪坡时,脚下配带冰爪,在冰镐辅助下自然上攀即可。只是在冰坡上行进时要用力踏足,以使冰爪扎牢于冰面。
下降 根据路线的坡度,下降分为缓坡、中坡、陡坡、峭壁等4种不同难度的技术。其中,在45°以下的缓坡、中坡下降,因危险性较小,一般不需要特殊装备和技术,在冰镐辅助下,根据体力情况,自然行进即可。
保护技术
保护技术分为行进中保护、固定保护和自我保护3种:
行进中保护 指行进中不需要预设专人保护,只是在出现险情后依靠保护装置而采取的一种应急保护技术。最普通而简便的方法是用主绳将2~5名运动员的身体连接牢固,构成一个结组。结组行进中,一旦有人失误滚坠,同组其他人都要利用保护装置机敏地进行保护性操作,即立刻以最方便的姿势和最快速的动作,将冰镐全力插入冰雪、碎石或裂缝中,以期通过固定自己的身体而拉住滚坠者。
固定保护 是对行进者预设的专门保护。保护者停止行进,将主绳进行某种固定,并在有利位置专门负责保护。在攀登岩峭壁、冰峭壁等技术操作复杂、危险性很大的路段时多被采用。固定保护的优点是保护者任务明确、随时处于操纵保护装置、对别人进行保护的戒备状态。缺点是因单人轮流前进而使行动速度大大减慢。根据保护与被保护者的相对位置,固定保护有交替、上方和下方 3种保护方式。①交替固定保护。结组通过较陡峭的冰坡时,多采用这种保护。具体要求是, 1个结组内同时只能有 1个人行进。其他人停止行进,将冰雪锥或冰镐打入坡面,作为牢固支点,并将主绳在它上面按特定的要求缠绕。与行进者相邻的运动员做好上述操作后,还要根据行进者的速度做收绳、放绳动作。行进者走完主绳间隔那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改做保护者的动作。第 2人便开始行动。依次反复进行。②上方固定保护。因固定保护者处于被保护者上方而得名,多用于攀登峭壁的保护中。保护者在峭壁顶部利用钢锥或自然物将主绳一端牢牢固定。然后,将身体牢结于主绳的相应位置,构成自我保护装置,以免攀登者失误摔落时被牵动。最后,将主绳另一端抛给峭壁底部的攀登者。攀登者将绳端牢结于自己身上,通知上方后便可行动。保护者随着攀登者的行进,要不断做收绳动作,勿使主绳松弛。③下方固定保护。第 1人攀登峭壁时,因上方无人,只能采用下方固定保护,即保护者的位置在攀登者的下方。其装置也是将主绳的一端在保护者附近固定,另一端交攀登者系牢在身体上。攀登者在行动过程中,要不断把主绳挂到自己打入峭壁的新支点上,并把原来挂于下方支点的主绳解脱出来。保护者要随着攀登者的上升,不断做放绳动作,在攀登者失误滑落时,因牵动保护者的拉力来自上方,对保护者构不成威胁,故一般情况下,这种下方保护者可不设自我保护装置。
常识告诉人们,一个人用绳索拉住一个同自己体重差不多而又突然下落的物体是根本不可能的。登山保护技术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并非只依赖保护者上肢对保护绳的握力和拉力,而主要是借助于来自两方面的摩擦力。一是保护绳在保护者身体上经过一定缠绕而产生的摩擦,一是保护绳在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还有一个支点(上方保护中,该支点就是崖角;下方保护中,该支点就是攀登者打入的钢锥),从而加大了对保护绳的摩擦。
自我保护 不管是行进保护还是固定保护,攀登者一旦失误,都不能消极地依赖别人的保护,而要尽量做出各种自救动作,这叫做自我保护。特别是在采用行进保护的情况下,失误滑坠运动员是第 1反应者,要尽快地做出自我保护动作。即在向同伴高呼“保护!”的同时,迅速将身体调整成俯卧姿势,并用全力使冰镐尖与坡面摩擦,以减低下滑速度(图20、21、22、23、24)。 上述保护他人与自我保护两种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保护者如对被保护者保护不力,自己也有可能被拉下或摔倒而使事态扩大;被保护者越能通过自我保护动作迅速地控制住自己,也就越能给其他同伴带来安全。因此,登山保护技术尽管从事态起因和操作分工的角度,可以分为保护他人与自我保护,但从各种保护技术的效果看,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关联的。既在保护别人,也在保护自己。
结绳技术 绳索之间、绳索与其他装备之间的连接,称为结绳技术(或结绳方法)。登山路线上的地形困难超过一定程度以后,绳索是登山技术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装备。绳索只有通过与运动员身体或其他物体的一定连接和固定,才能在技术运用中起到辅助行进和保证安全的作用。绳结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影响技术操作的效果。对绳结的基本要求是牢固,同时要简单易行,结解方便。结绳方法是登山技术的基础,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并懂得各种绳结的应用,是技术上对登山运动员最起码的要求。
结绳方法依其用途不同可分为:①固定用的绳结,即将绳索一端直接固定于自然物体上。固定时,多采用下列绳结:a.织布结,通常用于绳索一端与自然物的固定,有时也用于结组中胸绳的装置(图25);b.牵引结,用于绳索一端在树干等圆柱体自然物上的拉紧固定;c.通过结,用于通过铁锁作中间环节的各种连接和固定(图26)。②接绳用的绳结,即根据要求,将短绳接成长绳时使用的绳结。其中有:a.平结,用于直径相同绳索之间的连接(图27);b.交织结,用于直径相同绳索之间的连接(图28);c.混合结,用于不同直径绳索之间的连接(图29)。③保护用的绳结,是使绳索之间或绳索与铁锁之间能够产生摩擦和滑动的一种连接。它包括:a.单环结,用于沿主绳快速下降时的速度控制(图30);b.抓结,用于行进中的一部分自我保护装置,有单抓结和双抓结两种打法。④操作用的绳结,即双套结,用于特定攀登、下降技术中的操作。 在通过结绳组合各种技术装置时要注意:对绳索的展、收要有条理,不要乱拉乱放,造成交织混杂。在路段上装置绳索,要避开岩缝、尖石等障碍物,排除自然物对绳索拉力的干扰。行进和休息时,切忌踩踏绳索,特别是脚下绑有冰爪时更要注意,否则将对绳索造成隐患而酿成各种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