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猪笼草
猪笼草科猪笼草属植物
瘦小猪笼草是西马来西亚大汉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属于高地猪笼草。其学名来源于拉丁语,“gracilis”意为“瘦小的”,“illimus”意为“非常的”,指其上位笼的形状。瘦小猪笼草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大多数为黄绿色,带有暗红色或紫色斑点。上位笼为漏斗形,非常的细长,大多数为黑色,并带有淡绿色的斑点。瘦小猪笼草与白猪笼草岔刺猪笼草的分类比较混乱。瘦小猪笼草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保护,等级为濒危
形态特征
瘦小猪笼草的下位笼可高达22 cm,宽至7 cm。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宽大;中部可能会出现笼肩;上半部为圆柱形。笼翼可宽达9 mm,翼须可长达1 cm。唇有光泽,可宽达1.8 cm,其前部较窄,两侧和靠近笼盖处较宽。唇颈处的缝隙可有几毫米宽。唇肋明显,高1.5 mm,间距为1.5 mm。唇齿可长达2 mm。笼盖为椭圆形或卵形,可长达6 cm,宽至5 cm。无附属物。笼盖基部后方的笼蔓尾不分叉,可长达2 cm。
下位笼外表面大多数为黄绿色,带有暗红色或紫色斑点。内表面的颜色较浅。唇为绿色或红色,且常带有暗红色或紫色的条纹。笼盖下表面为黄绿色或浅黄色,上表面为橄榄绿,常具有深紫色或黑色的斑点。在斯图尔特·麦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所观察过的所有瘦小猪笼草的个体中,其下位笼的性状都是一致的。
瘦小猪笼草的上位笼可高达26 cm,宽至5 cm(比白猪笼草上位笼的一般尺寸大了好几倍)。上位笼为漏斗形,非常的细长。偶尔基部三分之一可能略微膨大,形成一个隐隐的笼肩。笼翼退化为一对隆起。唇可宽达12 mm,两侧和基部可能略宽。唇肋较模糊,高0.5 mm,间距为1 mm。其他部分与下位笼相同。
上位笼外表面大多数为黑色,并带有淡绿色的斑点,斑点呈细长状。笼盖上表面的花纹类似于笼身外表面,而其下表面及笼身内表面为淡黄绿色。唇为黄色,带有黑色和紫色的条纹。
生长环境
所有瘦小猪笼草都分布于山脊顶部潮湿的高地山林中,其海拔为1600~1700 m。
分布范围
瘦小猪笼草仅存在于大汉山(Mount Tahan)的高地山坡上,相比也产于大汉山的白猪笼草(N. alba)更为罕见。它在大汉山的分布并不广泛,数量也很稀少,共仅有几十棵,但它们的性状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瘦小猪笼草很容易形成分枝,3 m长的茎至少有一个分枝。其通常匍匐生长,或附生于周围的植被上,特别是在阳光较为强烈的地方。但瘦小猪笼草并不生长于暴露的开阔地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其会生长迟缓且矮化。
根据2000年的评估结果,瘦小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等级为濒危(Endangered)。
变种
Nepenthes gracillima f. ramispina(Ridl.)Hort.Westphal(2000)[=岔刺猪笼草(N. ramispina)]
Nepenthes gracillima var. major Ridl.(1924)
自然杂交种
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的专著《苏门答腊岛与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中列出了关于瘦小猪笼草与麦克法兰猪笼草(N. macfarlanei)的自然杂交种。但在该书出版的时候,白猪笼草还被认为是瘦小猪笼草的同物异名,之后才被独立为一个物种。由于白猪笼草与瘦小猪笼草都存在于大汉山,所以克拉克发现的可能为白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而非瘦小猪笼草的。
相关物种
瘦小猪笼草与白猪笼草和岔刺猪笼草(N. ramispina)的分类比较混乱。克拉克在其专著中对瘦小猪笼草与岔刺猪笼草进行了区别。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