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血清学检测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毒及其抗体的血清学技术。包括中和实验、红细胞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实验、蛋白检测以及发光物质和荧光素标记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方法。近年来,免疫组化、免疫共沉淀、免疫转印等技术在临床也有了更多的运用,为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提供了基础。
血清样本采集
在病程早期采集急性期血清,间隔2~3周后采集恢复期血清,有的病毒抗体出现早,应间隔1周左右采集第2份血清,以便早期诊断。采血前建议患者清淡饮食,尽量空腹。
实验方法
1.病毒中和实验
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病毒中和实验可以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进行,一般将抗体做稀释,与一定量的病毒混合,然后检测其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的感染性。终点是以抑制细胞病变(细胞培养)或病毒复制(鸡胚或动物)的抗体最高稀释度来表示。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维持时间较长,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此法。
2.红细胞凝集实验
部分病毒如流感等表面有血凝素(糖蛋白),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鸡、豚鼠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而发生凝集现象。滴定病毒的血凝效价,便可大致估计病毒颗粒的数量(1个血凝单位=106病毒颗粒)。若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后,使病毒失去凝集红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血凝现象的出现,则称为血凝抑制现象。利用血凝抑制实验可以检测和鉴定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脑病毒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该方法敏感、简单、费用低,而且操作简便。同时,也可用于抗体效价检测。
3.补体结合实验
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可以用于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病毒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反应可以引起补体结合,最终可导致膜溶解。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4.沉淀实验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组织渗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当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目前临床运用较少。
5.凝集实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的血清学试验。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在电解质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临床常用于鉴定菌种和梅毒感染的确认。6.病毒蛋白检测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合成自身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也可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上调或下调宿主蛋白的表达,除直接检测病毒外,也可检测与病毒发生作用的蛋白。在检测分类上可根据检测对象分为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也可根据检测方法分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根据标记物结合于抗体还是抗原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临床常用病毒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均可用标记有酶、发光底物或荧光素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或针对病毒产生的抗体。免疫酶染色技术包含直接免疫染色和间接免疫染色方法,直接免疫染色法利用荧光素或酶标记,可识别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与感染细胞或组织样本作用,而间接免疫染色法是利用荧光素或酶标记抗抗体,用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感染细胞或组织样本作用后,再加入荧光素或酶标记的抵抗抗体作用。间接法较直接法敏感,而且使用方便,可用于多种病毒抗原的检测,不需要提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繁琐的标记过程。
临床意义
1.中和试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是检测病毒和新分离病毒毒株鉴定最经典的方法,也可用于检测病毒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体。
2.血凝抑制试验敏感、简单、费用低,而且操作简便。同时,也可用于检测动物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病毒抗体。
3.补体结合试验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是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以利用此法。
4.除传统的ELISA检测抗原和抗体外,荧光标记的病毒抗体可用于检测感染细胞或组织中的病毒蛋白。免疫染色技术已广泛用于细胞中病毒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监测病毒蛋白的合成过程,分析变异对病毒蛋白合成的影响,研究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复制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