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拼音:yí、ní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持杖出行时仰望天色的样子。“疑”本义指疑惑、迷惑,又引申为怀疑、不相信。
字源演变
“疑”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图A,是较早的一种,是个象形字,像个正面站着的,手拄拐杖的人,正侧着脑袋四处张望,意思是因为迷了路而犹豫不决。第二种写法是图1,是稍晚的写法,这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在图A的基础上添加了表示道路的“行”。金文(图2)变得复杂了,左上部增加了“牛”,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声符;下部为“彳”与“止”组合成的“辵(辶)”,是表示行动的构件。图3为小篆,“牛”字讹变为“子”,人形变为“匕”字下一个“矢”,“彳”被省去了。隶楷字将“子”的横画和竖画与下面的“止”字相连成为“疋”,整个字写作“疑”。
《说文解字》:“疑,惑也。”这是对的。可是“从子止匕、矢声”则不可信,因为这仅仅是依据小篆分析,其次,许慎也并未讲明“疑”字的各部分在该字中的含义。
“疑”字的本义是“疑惑”,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无所复疑,宜为之备。”因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疑惑时会失去自信,“疑”便引申出不相信、不能断定之义,如:怀疑、可疑、半信半疑;疑义、疑难杂症。
怀疑是在有无、肯定否定之间,故疑又有似乎、好像之义。如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怀疑的进一层是疑忌、猜忌。如《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疑忌、猜忌更进一层则为责怪、责难。如《淮南子·汜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子部】语其切(yí)
惑也。从子止匕,矢声。
【注释】徐锴注:“止,不通也。𠤕,古矢字。反匕之幼子多惑也。”
说文解字注
“惑也”注:惑,乱也。
“从子止匕。矢声”注:此六字有误。匕矢皆在十五部,非声。疑止皆在一部,止可为疑声。匕部有𠤗,未定也。当作“从子𠤗省,止声。”以子𠤗会意也。语其切,一部。
广韵
语其切,平之疑 ‖ 疑声之部(yí)
疑,不定也。恐也。惑也。嫌也。语其切,三。
康熙字典
【午集上】【疋部】 疑;部外笔画:9
《唐韵》语其切。《集韵》鱼其切。《韵会》凝其切。并音宜。惑也。《广韵》:不定也。《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礼·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疏:疑,谓是非不决当用礼以章明之。
又度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不可预度君之面位邪立向之。
又《广韵》:恐也。
又《增韵》:似也,嫌也。
又《尔雅·释言》:戾也。
又山名。《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注:九疑,山名也。在苍梧。
又神名。《山海经》: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
又官名。《礼·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疏: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又《韵会》疑陵切。《正韵》鱼陵切。并音凝,定也。《诗·大雅》:靡所止疑,云徂何往。传:疑,定也。疏:正义曰:疑音凝。疑者安静之义,故为定也。《庄子·达生篇》: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又《集韵》鱼乙切。《韵会》《正韵》鱼乞切。并银入声。《仪礼·乡射礼》:宾升西阶上疑立。注:疑,止也。有矜庄之色。《释文》:疑,鱼乙切。又《士昏礼》:妇疑立于席西。注:疑,正立自定之貌。
又《集韵》《韵会》并偶起切。同拟。《易·文言》:隂疑于阳。《礼·射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注:疑,自下上至之辞也。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於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
又《韵补》叶鱼记切。音义。《易·升卦》:升虚邑,无所疑也。
又叶鱼求切。音牛。贾谊《鵩赋》: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芥蔕,何足以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矢”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A〕略窄,〔B〕略宽,顶部“〔A〕”高,底部左右旁齐平。“匕”,居左上格,略窄;“矢”居左下格,短撇从“匕”下左侧起笔,第二笔横在横中线。“龴”,居右上格,从竖中线起笔;“疋”的㇖(横钩)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略向右上斜行;竖笔与“龴”的点上下对齐;撇笔伸向“矢”下。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