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春节是畲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
时期
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们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简介
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们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就是说做糍粑,表达了 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还有合家团圆之意。除夕之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后半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时, 家男女老少围在篝火旁,聚吃年饭,称“隔岁”。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阿爸则蒸糯米饭做芝麻糍粑,做罢糍粑,还要一指碗口粗的耐烧的楮木,放在灶里燃烧,到一定火候时,用灰烬掩埋着,做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年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不然会认为是不祥之兆。初一凌晨当鸡鸣第一声是,年轻就打开大门,放鞭炮和“双响”,有的跑到大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开两片,一头联结在一起),绕着房前房后“呱呱”地敲打,以示驱瘟神,除病灭。
个户主妇闻到爆竹声,争先恐后地赶到井边“ 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孩子们跑到竹林里“摇毛竹”,认为小孩摇了毛竹就会象竹笋一样茁壮成长。农历正月初而开始,要集体上山围猎,过去,好要举行拜祭猎神活动。正月初五“开年驾”(送年),家长领着小孩到处打扫。打扫完后,全家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正月初八,是畲族祭始祖盘瓠的日子,属于原始这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这一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集祠堂举行祭祖会。有的村落要在初一至初五于祠堂中祭祀祖先。
习俗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结束。
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畲族人过春节与当地的汉族人大同小异,有“
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因此倍受畲族人看重。
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五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家庭主妇就会早早起来清扫房屋,洗涤被单和蚊帐,把整个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天起,家中老人,都会告诫小孩“入年嫁了,小孩子不能骂人,不可吵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
除夕这天,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一大早起来,全家便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换贴新年画,但畲族人贴春联除大小门全贴上外,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个“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个“六畜兴旺”等,意为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图个吉利和希望。 早上煮好饭后,首先要盛上一大碗“上岁饭”, 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茶,烧柱香,迎灶君回家,让他“好话传天上,坏话去一边”或“上天奏效好事,下界降吉祥”。完毕,主妇还要将做好米粄蒸熟后用小盘子装着,加上三牲(宰杀最肥大的鸡。鸭)酒肉, 到蓝氏家庙里 焚香顶礼,放上鞭炮,表示一年忙到头,过年有如此丰盛的收成,感谢上代祖宗的保佑。
晚上,全家聚餐,吃团圆饭,凡是在外地读书,经商,做官,打工的家人都得赶回来团聚,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共同享受这丰盛的年饭,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畲族人一年忙到头的劳动结晶。晚饭后,大人们向小孩子发压岁钱。畲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叫照岁,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服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和贴春联。
正月初一,这是一年的开头一天,畲族人起早穿上节日新装,个个喜笑颜开,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年,拱手作揖,“恭喜发财”“长命富贵”等好话连篇。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蜜枣”),亲友来临,先请吃蜜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蜜枣,年年好!”
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玩个不亦乐乎。晚上开始则有打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插上香火)和打狮活动,到各家各户去,舞灯助兴,纵情欢乐。真是“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点蜡烛,装香灯……”
禁忌
畲族春节禁忌甚多,如正月初一不能洗衣,不能动刀,不能打骂人,不能在井中打水,好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碗豁嘴大富贵”之类的吉语。这天小孩子特别高兴,全身穿戴一新,聚在一起比划着,叙说着各家的大人们如何为孩子张罗这全新的衣帽。吃年糕,放鞭炮,打锣鼓,踢毽子,放风筝,吹气球,比新衣服,数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