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炭疽病
植物病害
番茄炭疽病是由果腐刺盘孢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主要危害接近成熟的果实,果面初生褪绿小斑点,后扩展为黑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凹陷,略具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淡红色黏质物。初期果实不腐烂,后期果实腐烂、脱落。
病原特征
番茄炭疽病病原为果腐刺盘孢(学名:Colletotrichum phomoides (Sacc.) Ches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在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外露,盘上有刚毛,较少,深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较短,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圆形。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的发病温度15-3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果实着色到采收中后期。分生孢子在7-34℃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最适25-32℃。
为害症状
番茄炭疽病主要危害番茄的果实。果实染病,主要危害着色前、后即将进入成熟期的果实,初始产生水浸状小点,扩大后为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稍凹陷,外围常具淡褐色晕圈,病部具有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田间高温高湿时,病部表面分泌出粉红色黏稠物,病部后期开裂。发病严重时,可使病果腐烂或脱落。在果实的贮藏期,亦可继续危害,造成烂果。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果实的伤口、自然裂缝或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未着色的果实内后潜伏,待果实成熟后发病,在受害部位的分生孢子盘产生大量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健果,引起多次再侵染。
流行规律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炭疽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6-11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闷热多雨、夏天闷热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大水大肥浇施、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不健的田块发病重;果实青果着色至成熟期遇高温高湿受害多。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18 23:1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