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国故城遗址
河南省信阳市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县城及城北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的遗址,于1978年春被发现。
历史沿革
1978年春,考古工作者发现番国故城遗址。
1980年后,在番国故城遗址内东南角万营山附近发现春秋、战国墓8座。
1986年6至7月,信阳地区文管会清理了信阳平西五号墓。
2006年9月,地产商在番国故城遗址保护区内兴建高层住宅,导致遗址西面百余米被夷为平地。
遗址特点
番国故城遗址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有些地段还相当完整,有些地段虽被夷为平地,但墙基及四周轮廓清晰可见。两城城墙底宽45~25米,高8~4米,顶宽17~13米不等。城墙系夯土结构,由黄粘土夯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构筑牢固。
外城周长13.5千米,北墙长2325米,分12段10个缺口,中部有一段长72米的缺口,是城的北门,被称为“北山口”,是通往安徽阜阳的咽喉要道。城墙紧靠史河南岸,依自然地势蜿蜓筑成。百余米宽的史河为护城河,是其天然屏障。外城南城墙早已被夷平,护城河东西一线明显可辨。据出土器物分析,该城与文献记载相符。
内城东城墙和北城墙是利用外城的东、北城墙,只有西城墙和南城墙另行修筑,内城周长6.5千米。
文物遗存
番国故城遗址在城墙的夯土层内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鼎、鬲、豆、盆、罐等陶器残片。在古城内东南角万营山附近发现春秋、战国墓出土一批青铜器,有鼎、簋、隔、盆、壶、剑、戈、矛、车马饰、牺尊、盘、匜等。其中一件匜腹内壁有铭文4行17字:“隹(惟)番伯酓自作匜,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盘、匜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所出同类器物类似,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时代为春秋早期。在遗址东南1.5千米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出土的一套编钟(九枚)上铸有“番子臣周”铭文。
历史文化
春秋早期,番国已成为淮河上游地区的诸侯国之一,它可能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北25千米处的城阳城址一带,后东迁至固始、淮滨一带。进入春秋中期以后,番国随着楚国的北上扩张而逐渐被纳入到楚国的势力范围。这期间发生的变化,从出土的番国文物中就能看出来一所有的古番国遗存都被打上了浓浓的楚文化烙印。春秋晚期,番国完全并入楚国的版图。
文物价值
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城池建设、淮河流域小国的历史、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以及当时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番国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县城及城北一带。
自驾:从信阳市出发经新五大道—新二十四大街—沪陕高速—濮商高速—李通大道—中山大街—王审知大道—番国故城遗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22: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